03/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只懂申遺拒援手 港府葉公好火龍

港府以「保護及推動本土文化」為由,一口氣向國家文化部提出四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包括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以及昨日起一連三晚舉行的大坑舞火龍。民政事務局形容,四項傳統節慶活動皆具有突出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鮮明的特色及在社區有重大影響等元素。

雖然當局說的比唱的還好聽,但舞火龍活動的主辦者踢爆,該項傳統活動最近三十幾年來一直由大坑坊眾福利會獨力支撐,政府支援十分有限。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慨嘆,自己多年來「一腳踢」統籌節目,但近年村內男丁漸少,舞火龍的參與者有不足之虞,令人擔心該項傳統活動可能會逐漸失傳,舞火龍變成「無火龍」。

對於港府將舞火龍申請文化遺產,他並不熱心:「成功申請當然好,不過如果唔夠人舞,唔夠宣傳,舞火龍都會慢慢無人關心。」

大坑舞火龍具有悠久歷史,據傳於一八八○年,大坑村曾經發生一場大瘟疫,村內居民為了辟邪驅疫,乃以稻草紮成龍身,藤條屈成龍頭,然後插滿香枝,在中秋前後三個晚上舞動火龍繞村遊行。經過一百二十多年傳承,舞火龍已成為大坑每年祈求合境平安的一項特色活動。

從昨晚現場所見,整個大坑人山人海,鼓聲雷動,一夜火龍舞,在夾道歡呼的遊人中,便有不少外來旅客,足證舞火龍活動的吸引力。其實,只要政府多加宣傳,提供協助,吸引年輕人加入,舞火龍活動必可繼續傳承下去,成為吸引八方旅客的最佳賣點。可惜,對於一項如此重要的本土文化活動,政府竟然將籌辦及推廣的責任統統推給民間,只懂得替舞火龍申請文化遺產,是名副其實的葉公好龍。

港府推動傳統活動不力的例子比比皆是,除了舞火龍外,還有一場關於龍舟賽的鬧劇。有數十年歷史的國際龍舟邀請賽,一向吸引不少海外旅客,但數年前曾因經費不足而陷於窘境,而港府竟然見死不救,搞得主辦單位叫天不應、叫地不聞,一項廣受歡迎的盛事險些因資金不足而停辦。

眾所周知,在香港這種商業社會,民間活動雖可打造地區形象、吸引旅客,但其本身難以產生太大經濟效益,主辦者無利可圖,必須得到政府支持,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可惜的是,政府只說不做,沒有真正出力支持、推廣舞火龍,卻只懂為活動申請文化遺產,實乃捨本逐末。假如將來舞火龍真的失傳,所謂文化遺產豈不成為天大笑話?

事實上,本港旅遊的吸引力大不如前,除了景點老化之外,皆因港府根本沒有善用現有的旅遊資源。反觀一海之隔的澳門政府,不但在○五年將歷史城區成功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積極拓展、大力宣傳,向外推廣文化旅遊,令澳門旅遊業由單一依賴賭業走向多元化發展。此消彼長下,本港旅客人次被澳門超過,豈是偶然?

本土文化自生自滅,本地旅遊了無新意。事實證明,本土傳統風俗文化全靠民間力量傳承和發揚,港府的「支持」從來都是口惠而實不至,高官們只懂貪民之功,藉申請文化遺產往自己臉上貼金。一條隨時失傳的火龍,讓我們見識特區官員的面皮,確實奇厚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