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前接受一家銀行邀請,為其於本周六舉行的投資講座做嘉賓!自己並非這些場合常客,主辦方問所講的主題將會是甚麼時,就急就章的選了「滬港通下的對手風險」作題目,直覺上覺得不少人會感到興趣。但其實要從何說起,自己當時還是未有頭緒。誰不知假期間開始的一個大調整,卻令我忽然對此種改變,甚有感觸,千言萬語湧心頭。
對已習慣香港股市原來炒賣生態的投資者來說,這既不是行政總裁講完就消失了的港股成交量新常態,也不是香港股市會變成祖國般的全球最安全、最佳的股市。歸根究柢,最有深遠影響的投資新態是,大家的交易對手風險,悄悄地暴增了很多。
投資者行為落差大
別誤解,我所說的交易對手風險,不是你賣了股票後收不到錢。這在現今香港,經過港交所(00388)的買賣,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發生的。這裏所指的交易對手風險,是指他們跟你習慣了的所謂理性投資者行為,有很大的落差。因而反過來,令到你很多時在投資預期上有所偏差,導致你無所適從。
以融資買股(做孖展)來說,香港長炒長賺,兼多番能承受大起跌的大型個人投資者,基本上對動用融資都甚為小心,而且很多時都會因應市況主動調控。這跟內地投資者首次嚐試融資推動下的A股大牛經驗,不能同日而語。加上內地還有場外配資,據知最高水平可以去1元配19元,即孖展比率高達95%,相信連香港賭廳系證券行都未必敢如此放大。
社交群組帶頭炒作
另外,內地股市投資者習慣上網自己買賣,亦甚依賴網絡和網上群組獲取炒股資訊,這令他們的買賣都帶有網絡速度的衝動性。尤其是,這趟中港升浪中最勇進者,皆為八、九十後,網性和社交群組性更強。在朋輩壓力下,他們在炒股社交群組看到的推介,和其他朋友的跟追買單,令他們都有很大即時跟買的衝動,免得日後大家沒有共同話題。
這就像大家在facebook上,看到自己好友發貼,你一般都會順手按個「讚」(Like)。買進代替「讚」,大家認為會可以有多深思熟慮?這令很多地道港客沽出的投機股,被內地客「讚」到再升幾倍,而買入估值甚為便宜的龍頭股後,仍然會被配資斬倉盤,進一步沽至體無完膚!
興業僑豐證券董事 鄭家華(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租/售 | 租 售 | ![]() |
樓盤由squarefoot.com.hk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