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租/售 | ![]() |
租 售 | |
樓盤由property.hk提供 |
市場綜論:美再推QE 是禍不是福
本周市場最關心的,應該是美國聯儲局召開的議息會議,以及會否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議息結果將於本港時間星期四凌晨公布,所以在執筆之日,筆者仍未知道伯南克將會說些甚麼。
事實上,推動美國經濟的根本就是幫助企業賺多點錢,那麼企業可以增聘人手,國民收入穩定,亦會多消費,推動內需,再推高GDP;可惜QE印出來的銀紙,只會進入資本市場而非實體經濟中,根本不能夠幫助企業賺多點錢,也不能推低失業率。
回想QE1和QE2,雖然這些錢沒有進入實體經濟,但由於當時通脹仍未高企,所以副作用仍不算大。但目前通脹已處高水平,若再推出QE,會進一步造成通脹急升,結果為美國帶來「滯脹」(Stagflation),即是高通脹加上經濟衰退。
濫印銀紙無助復甦
根據「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通脹與失業率反向相關,即通脹高時失業率低,而通脹低時失業率高。後來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否定菲利普斯曲線,認為高通脹不一定會出現低失業率,菲利普斯曲線會出現正傾斜的形狀,因為通脹和經濟衰退相互強化。
弗里德曼解釋當經濟衰退,政府需要增加支出推動經濟,但增加稅收必然遭到反對,於是發行國債彌補政府開支。
結果價格體系和市場結構出現不平衡,令企業生產成本上升,然後轉嫁至消費者,削弱實質購買能力,再加上經濟衰退,造成失業情況加劇和市民收入下降。高通脹加上經濟衰退,對經濟的打擊甚至比衰退本身更甚。
弗里德曼認為,政府需要承擔通貨膨脹的責任,控制貨幣增長的速度,才能解決通脹和失業問題。在七十年代,美國經濟放緩,政府赤字愈來愈大,失業和通脹率愈來愈高,結果出現滯脹,貨幣學派亦從此興起,穩定貨幣及反通脹成為一系列的政策。
可惜今天的QE,與弗里德曼的貨幣學派背道而行;若真的推出新一輪QE,美國經濟勢將引發滯脹,後果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