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日前訪問香港,講述「故宮的世界、世界的故宮」。紫禁城為明清兩朝權力核心所在地,自然充滿了故事。單院長長期浸染在文物和古蹟中,講的每個故事都透着中華民族非同尋常的歷史基因。

相比其他民族,我們的歷史尺碼要大許多。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成功的朝代大多以二、三百年計,如唐朝歷經二百八十九年,清朝二百六十八年。中華民族因此看待眼前的變化,有種特殊的淡定:一個金融危機十幾二十年,自是朝代發展中的小磕絆;就算西方列強的稱霸和對我中華的凌辱,也不過百年,我們已喘過氣來,漸漸恢復了自我。

中國人盯着的是遙遠的未來。十多年前國家就着手對故宮進行修繕,目標是到二○二○年,當故宮滿六百歲時,把它完美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怕只有我們這樣歷史悠長的文明,才有這般恢弘的氣度和歷史使命感。

再有就是對歷史的珍視,把保護歷史文物看成比守護生命還重要。單院長講述,日寇入侵中國後,當時社會上就如何處理故宮文物產生了激烈的爭論。有人提議將這些文物變賣,來購買先進的軍火,用以保衞國家。這在亡國在即之時,不失為務實的建議。

然而,也有人深知歷史對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重要,即便像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短暫分裂或長期的外族統治,只要中華文明的脈絡不斷,國家分久必合,中華民族的歷史終將得以續寫與延綿。

因此,自一九三三年至四八年的十五年戰火紛飛中,精選的故宮文物從北京分批南遷至上海和南京;淞滬戰役爆發後又輾轉到四川;二戰勝利後又回南京,之後部分文物隨蔣介石去了台灣。不論到了哪裏,當時一萬三千多箱的上百萬件文物,沒有丟失一件,也幾乎沒有損壞,蓋因守護之人深明國之重器之完整對中華文明延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