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保育愈來愈受重視,港府也不甘後人,整天將保護歷史建築掛在嘴邊。可惜由於保育政策天殘地缺,評級機制形同虛設,導致歷史建築一幢接一幢消失。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山頂盧吉道二十八號大宅成為最新犧牲品,再次印證港府保育淪為空談。

盧吉道二十八號大宅建於一九二四年,佔地近四千平方呎,屬金字頂殖民地式平房建築,尤以圓拱形窗戶和懸空觀景平台等設計最具特色。首任業主Lennox Godfrey Bird大有來頭,曾加入義勇軍,兄長是前立法局議員,二人是著名建築事務所的高級合夥人,毗鄰的盧吉道二十七號也是其兄長所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幢屹立山頂的歷史大宅,見證了本港近百年來的風風雨雨。

可惜,儘管古物諮詢委員會三年前將該大宅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結果依然難逃被拆卸的命運。大宅一二年被私人公司收購並申請改建為地產項目,目前仍在審批階段,但業主已急不及待動工,附近多棵數十年樹齡的老樹已被砍伐得七零八落,相信不久整幢大宅就會被夷為平地。

事實再次證明,所謂的評級機制只是無牙老虎,即使業主還未得到城規會等部門批准,即使有關建築物已被評級,依然照拆可也。事實上,毗鄰的盧吉道二十七號是二級歷史建築,比二十八號更具保育價值,數年前業主向城規會申請改建為酒店照樣獲批;而一度引發爭議的三級歷史建築灣仔同德大押也早就被拆掉。

現時全港有一千四百多幢建築列入歷史建築名冊,其中七成屬私人物業,由於土地有價,歷史建築「被消失」屢見不鮮。說到底,古諮會的工作屬行政性質,沒有保護歷史建築免受清拆的法定權力,惟有港府把建築物列為法定古蹟,才能阻止業主清拆,但這又涉及賠償及法律等問題。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政府不可能強制業主保育,即使是一級歷史建築,也往往因為賠償問題爭持不下,最終只能消失於推土機下,何東花園便是典型例子。

歸根究柢,保育爭議不絕,在於港府沒有制訂完整的保育政策,也無法提供足夠誘因鼓勵業主保存舊建築,反而政府愈強調保育,愈引起業主擔憂,愈加快拆卸步伐。最荒謬的是,即使有歷史建築的業主希望保育,也因為當局提供的維修資助杯水車薪而打退堂鼓。發展局去年向古諮會呈交檢討報告,聲稱考慮加強現有評級機制,包括定期監察具價值的歷史建築等,而《施政報告》亦提出成立五億元保育基金,看似從善如流,其實只是敷衍民意。法例一日不修改,賠償機制一日不完善,不管怎麼監察也是無濟於事,何況區區五億元保育基金只是聊勝於無,姿勢大於實際。

其實,保育和發展並非不可並存,端視當局如何平衡取捨。新加坡和澳門面積比香港小得多,但不少舊建築及舊城區依然保留完好,為何香港做不到呢?事實證明,港府保育是不為也,非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