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組報道】政府推動古蹟保育成效低!今年施政報告中公布,政府將預留五億元作為保育歷史建築物基金,推動古蹟保育。不過即使業主有心保育,堅決不出售物業賺錢,保育的路亦不易行。政府的「維修資助計劃」,雷聲大雨點小。有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的業主控訴,每幢建築物每次最多只可以申請一百萬元基金作維修,根本不足夠;即使獲得資金,業主亦要自行進行維修的工程,包括聘請顧問進行技術評估及維修方案,令沒有相關認識的業主卻步,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隨時因此「危在旦夕」。

「江夏田廬」於一九二○年興建, 於一○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江夏田廬」屋內的橫樑由木材製成,經年月洗禮,開始被侵蝕,急需維修。

黃榮元(左)及其太太(右)以為業主亦要支付部分維修費。

袁哲之認為,一幢建築物維修費上限一百萬元,只能小修小補。(資料圖片)

袁氏大屋的建築物開始有倒塌危機。(資料圖片)

政府做得唔夠

佔地約二萬平方呎的「江夏田廬」位於錦田大江埔,於一九二○年由國民黨陸軍少將黃憲庭所興建,一○年被政府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現時已空置的「江夏田廬」沒有即時倒塌危機,但屋內的橫樑為木材,已被侵蝕,需要作出維修,部分木製樓梯亦搖搖欲墜。

「每次只可整少少」

其第三代繼承人之一黃榮元及其太太指,「我哋一定唔會賣,有意保留。」不過,他們對申請維修費並不了解。直至向當局了解後,才知道業主不用分擔維修費,不過每次維修上限為一百萬元,他擔心根本不足應付整個建築物工程。

一直協助「江夏田廬」業主的元朗區區議員周永勤直斥,「一幢建築物維修費上限為一百萬元,每次只可以整少少,分開幾次整,索價可能更高,成本效益低。」同時,他認為政府對歷史建築物業主欠詳細講解,不少業主對「維修資助計劃」都是一知半解,當局在歷史建築物評級後,應定期了解建築物狀況,有需要時接觸業主,講解維修事宜。

另外約有九十年歷史,位於梅窩的「袁氏大屋」,有六幢建築物於○九年被政府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不過,長期風吹雨打已日久失修,六幢建築物都有倒塌危機。

「袁氏大屋」繼承人袁哲之有意保育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已為五幢空置的歷史建築向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遞交「維修資助計劃」的申請,並獲第一階段批准,申請總額上限為五百萬元。 不過他無奈說,「一幢建築物維修費上限為一百萬元,依家工程費咁高,只可以小修小補。」

維修費設上限難以全面維修之外,業主對如何展開維修亦「抓晒頭」。根據現行規定,政府只會提供財務資助,業主需自行進行維修工程,包括聘請顧問公司為其建築物進行評估及擬定維修工程方案,以及聘請註冊承建商。「我都唔識搵顧問公司或者承建商,我唔係專業,都唔知可以點做。」現時款項已初步審批,但隨之而來的工程,當局並沒有作出支援。「淨係打過電話畀我個仔,問我哋有咩意見,又話等遲啲增加撥款先再搞。」袁直言事件令他感到十分無助。

「港保育世界最差」

「香港嘅古蹟保育可以話係全世界最差,無政策做保育。」立法會議員黃國健指出,政府要求業主保留建築物,結構安全應由政府全權負責,再按不同需要資助業主維修。他建議,政府應該訂立明確的古物古蹟保育政策。

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表示,政府於過去三年,每年在經常性工程開支平均投放四百五十萬元於「維修資助計劃」,給予私人擁有已評級歷史建築的業主資助,業主可自行進行小型維修工程。每幢已評級歷史建築每次資助申請上限為一百萬元,為應付維修費用上升,已建議大幅提升資助上限,待立法會通過。當局承認,申請「維修資助計劃」的業主要自行進行維修工程,但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及相關部門會為業主提供技術性支援及協助。在維修進行期間,除顧問負責監管工程及質素外,古蹟辦亦會提供協助及定期巡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