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生就體能好?已經無呢支歌仔唱!學童體能大不如前,更有近兩成的小學生屬於肥胖。香港環境富裕,學生食得自由,又缺乏自制能力,加上家長「重文輕武」,學生學業壓力千斤壓頂,根本無暇運動以消耗所攝取的營養。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行政總監黃永森,及香港東區家長教師會聯會主席趙明均表示,政府、學校以及家長都應該正視問題,為學童健康負起責任。

有近百分之二十的小學生屬肥胖。(資料圖片)

學生每日做運動有益身心。(資料圖片)

黃永森指,大多數家長均「重文輕武」。(資料圖片)

近兩成小學生屬肥胖

黃永森表示,有近百分之二十的小學生屬肥胖,除先天性肥胖外,主因在於吸收過量營養和缺乏運動。他直指,學生每日應有六十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惟現時他們在學校和家庭內的體能活動量極不理想,據五年前的數據顯示,當時僅有少於百分之十的學童達標。

學生運動量不足已不是新話題,趙明稱:「返學都用晒啲時間,星期一至五返學,放學要做功課,星期六可能要做額外嘅功課同Project,星期日又用咗嚟學其他嘢,根本無時間做運動。」他建議家長應盡量抽時間帶子女到戶外活動,「唔好淨係由得佢哋喺屋企打機」,並要控制他們的食量以食得均衡。

黃永森則指出,現時大多數家長均有「重文輕武」的思維,近年情況雖有好轉,例如家長會讓子女參加泳隊、參與球隊訓練,惟「終極原因只係為咗升學,因為有啲學校會睇你可唔可以為校爭標」。有外國研究資料顯示,學童參與運動後的成就比沒有參與的高,故他希望在香港亦作出相類研究,「用數字去影響家長嘅觀點」。

多元化活動提升興趣

教育局規定小學及初中的體育課時數達每星期約八十至一百二十分鐘,黃則指出「一堂起兩堂止」,仍未能達到每日六十分鐘運動的指標,認為學校及家長均應在課餘時間滿足學童的「運動需要」。黃續稱,去年曾獲撥款在小學內引入「跨學科學習」的計劃,即在體育課以外,在其他科目加入運動元素,「好似玩Fitness game學英文咁」,惟「聯絡約十間學校有七間都話有好大障礙,話唔知會唔會有危險,問有事邊個負責」,故他稱「試都未試就否決,已經唔係得同唔得嘅問題,而係個思維未準備好」。

趙明則認為,一星期一至兩堂體育堂已很足夠和平衡,因為課堂以教學為主,「學生未必會鍾意,例如佢本身鍾意太極,但上堂教打波,佢未必提得起勁」,故認為以多元化的課外活動配合,由學生因應自己喜好選擇,「培養到嘅話效果會更好」。「學校亦唔應該畀咁多無謂嘅操練學生,令佢哋咁緊張」,令他們只着重學業而忽略健康。

政府已舉辦很多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如學界體育、學校體育推廣計劃等,趙與黃均認為,「都要學生有時間去參加先得」。功課、補課、測驗以及考試均花了學生不少時間,政府應該從教育制度本身着手,實施紓緩措施,讓學校和家長也能「有所適從」。

文:謝家淇

逢星期一至五見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