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公立醫院人手短缺早就不是新聞,最近踏入流感高峰期更是左支右絀,公院不僅被逼爆,而且出現嚴重超收情況。儘管當局採取一系列緊急應變措施,但如果人手不足的死結解不開,終是無濟於事。

近日天氣忽冷忽熱,導致流感大爆發,公院急症室及內科病房使用量嚴重超出負荷。急症室每日平均有七千人求診,內科病房使用率從未低過百分之一百一十,部分醫院更高達百分之一百三十。「重災區」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連續多天貼出「病房爆滿」告示,內科病房爆滿程度達「極度嚴峻」,不少病人被迫瞓走廊,平均一名護士需要照顧十一名病人,有病人甚至輪候三天都未能上房,可見公院的負擔能力已瀕臨爆煲邊緣。

面對公院人滿為患,當局急忙推出緊急應變措施,包括以津貼形式讓放假的醫護人員上班;延後非緊急手術或復康住院服務以騰空病床;普通科和專科門診推出藥物重配服務,由護士直接配藥等。食衞局局長高永文坦言未來幾日天氣再度轉冷,逼爆情況可能加劇,必要時會審視暫停非緊急服務,又承認公院設施及人手追不上需求,強調政府已有十年計劃改善,希望醫護人員和市民體諒云云。

事實上,每年踏入流感高峰期,逼爆公院的場面就會重複上演,不僅病人怨聲載道,醫護人員更是身心俱疲。可以預料,隨着人口不斷老化,醫療需求有增無減,未來公營醫療壓力必然愈來愈大。儘管港府預留二千億元作為未來十年增建醫院和增加床位之用,但遠水難救近火,何況空有硬件而不增加人手,到頭來還是治標不治本。

表面上,港府用於公共醫療的開支年年上升,下一財政年度醫管局的經常性撥款高達五百零八億元,比五年前大增三成四。但實際上,港府去年實行節約方案,醫管局須削減百分之零點五的經常性撥款,結果按年計算經常性開支不增反減。當局強調不會因此削減前線人手,保證不會令服務倒退,其實只是自欺欺人,在醫療需求不斷增加、資源不增反減的情況下,怎麼可能不影響士氣?醫療質素又怎麼可能不每況愈下?

很明顯,整個公營醫療早已不勝負荷,港府不是不知問題的嚴重性,一直想把病人分流到私營市場,問題是,私家醫院收費昂貴,不是一般市民能夠負擔。醫護人員可以選擇轉投私營市場,基層市民卻只能選擇公院,導致服務需求不斷上升,人手短缺不斷惡化,「十個煲七個蓋」的惡性循環只能沒完沒了。本來,推行自願醫保也許可以稍解燃眉之急,可惜港府缺乏承擔,加上市民反應冷淡,有關計劃不了了之。

一節見則百節知,逼爆公院只是公營醫療亂象叢生的冰山一角。港府去年煞有介事成立委員會檢討醫管局管理及營運,可惜雷大雨小,所謂的改革換湯不換藥。說到底,資源分配不公、人手短缺等痼疾一日不解決,公院亂象只能年復一年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