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殺悲劇不絕如縷,令人聞之心痛。昨日一名十二歲中一男生疑因學業問題在天水圍寓所墮樓身亡,為四日內第三宗學生輕生事件,以本學年計算更近二十宗。花樣年華的學生紛紛踏上自毀絕路,顯然不是一個正常社會的應有現象,證明香港確實病了!

都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在香港,青少年在求學階段已經識盡愁滋味了。君不見,尋死的不僅有初中生,更有前途本應一片光明的大學生,他們寧可放棄珍貴生命,踏上不歸路,究竟誰之過?專家直斥教育制度失敗,只着重學業成績、為未來鋪路的「生涯規劃」,而不着重多元教育和德育培訓的「生命教育」,過分催谷下令學生背負沉重壓力,萬一學業成績跟不上,自覺「無用」、「無希望」、「無人幫」,很容易便會鑽牛角尖甚至尋死。

有關批評可謂一針見血。由母語教學到語文基準試;由一條龍政策到校本條例;由三三四學制到文憑試,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沒完沒了,令人無所適從,加上沉重的考試及升學壓力,學生精神狀態長期緊繃,抗壓力稍為不足,隨時便會幹出傻事。早前TSA鬧得滿城風雨,原因正在於小學生過度操練。事實上,壓力不僅出現在大中小學生身上,有團體調查發現,近兩成幼稚園生已經需要補習,大部分學童做功課時出現負面情緒。連幼稚園生也成為受害者,可見香港教育制度之畸形,不是育人,而是毀人,叫人情何以堪。

誠然,學生自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育制度問題,也出於學生對自己要求過高,但更大原因是來自父母的過度期望。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父母擔心子女輸在起跑線,很早就要子女練就「十八般武藝」,每天學習及操練時數甚至比打工仔工時更長。究其原因,中國傳統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不少父母認定子女的人生只有讀書一途,讀書不成就等於沒有前途,甚至動輒拿子女跟別人比較。日積月累之下,子女自我形象低落,意志消沉,若無人及時開解,便會鑄成大錯。

其實,這種「贏在起跑線」的心態並非家長單方面造成,而是整個社會的共業,港府無能要擔起最大責任。眾所周知,香港經濟低迷,產業結構單調,整個社會有如一潭死水,向上流動的機會愈來愈少,大學生早就不是天之驕子,不是畢業即失業,就是學無所用。加上樓價高企,居住問題惡化,青少年既看不到前景,更看不到希望,人生失去目標,容易扭曲價值觀。試想想,如果港府能夠為年輕人提供一個有希望有出路的社會環境,處處有機會,還會有這麼多人輕言放棄嗎?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一再有學生踏上絕路,何嘗不是香港日薄西山的縮影。佔領之亂後,港府口口聲聲加強和年輕人溝通,制訂青年政策,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可惜乾打雷不下雨。還要多少學生以死控訴,才能觸動港府麻木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