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上樓遙遙無期,苦了綜援劏房戶,埋怨政策及行政失誤!有一家五口輪候次歡迎的「擴展市區」公屋超過七年仍未獲編配上樓,關注團體認為運輸及房屋局、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涉犯包括細單位數目多的錯配、欠透明拒絕公開第二、三次配屋的輪候數據等五大過失,造成三年輪候目標名存實亡。「七年未止癢」未獲配公屋的的苦主昨向申訴專員公署投訴,批評房屋部門缺乏長遠房屋規劃,大量興建細單位「篤數」而忽略大家庭需要,更直指運房局局長張炳良失職。

何太一家五口蝸居於深水埗元州街一百五十呎劏房,平時更衣都很麻煩。

劏房只有一房一廳,兩個女兒需擠迫地同睡一張床。

天花石屎失修有剝落危險。

社協指運房局、房委會及房署涉犯五大過失令三年輪候目標「名存實亡」。

截至去年底,一般公屋申請個案達十四萬七千宗,較去年九月增加四千五百宗,一般家庭平均輪候時間延長至三點七年。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戚居偉表示,輪候公屋時間增長,身兼房委會主席的運房局局長張炳良是責無旁貸,因他手握房屋規劃大權,質疑他應就現時公屋輪候偏離目標的過失問責。他亦列舉房屋部門五大過失,如大單位興建量不足以回應四人或以上家庭輪候需票、令輪候號碼機制失效、部門欠透明拒絕公開第二、三次配屋的輪候數據,以及當局未向公眾交代未來輪候情況,令人以為平均三年是可達到的輪候時間,促由申訴署徹查。

蝸居劏房從未獲編配

何太兩夫婦及三名分別就讀大專及中學的子女,○九年起居於深水埗劏房,同年申請及輪候擴展市區公屋,兩年後亦通過審核配房資格,但之後仍未獲一次編配,直言「唔明點解揀偏遠地區都要搞咁耐」。她指,租金七年來增加超過一半達四千八百元,一家只能領取四千五百八十五元四人綜援租金津貼,反要用生活費支付租金差額。她哽咽地說,丈夫去年證實患有肝癌及腸癌,每月要覆診一至兩次,行動不便不能工作,一家人每日只能粗茶淡飯過日子,「每日只可以使六、七十蚊買平價餸」。

記者昨到何太位於深水埗元州街一百五十呎劏房探訪,其居所於四樓但沒有電梯,出入極不便。由於蝸居只有一房一廳,兩個女兒需擠迫地同睡一張床,廚房及廁所亦無門分隔,如廁氣味及菜香味共處一室;樓上單位不時掉下廚餘,散落在窗邊,老鼠出沒及衞生環境惡劣。

房署回應時承認,沒有編制不同家庭人數,亦無編制獲第二次及第三次配屋的平均輪候時間,是因為拒絕接受首次編配的申請者已排在輪候冊的最前端部分,一有合適單位會盡快編配,但時間長短取決於各區新建和回收單位的供應等,有關因素會令第二及第三次配屋的輪候時間有很大差異,提供相關數據無助申請者準確估計其輪候時間,更可能令他們因這些不能代表一般情況的資訊而作出不利他們的決定。申訴署回覆指一直與房署跟進公屋輪候時間計算方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