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支付」日前正式進入內地市場,除了激起一股股褒貶不一的用戶體驗評價熱潮外,也引起了一部分愛國分子的「金融賣國」論,指出蘋果支付進入內地市場屬有損國家金融利益行為,並直言希望相關部門採取政策阻止。

「金融賣國」論的論點包括:第一,目前使用蘋果支付的四個國家均為美國的核心同盟及英語軸心國,德法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並沒有採用;第二,目前蘋果手機的內地用戶量巨大,蘋果可通過其支付服務來提前獲得關於大量的中國經濟消費數據,判斷其經濟走勢,並在資本市場上提前布局獲取利益;第三,以華為為首的中國企業在進入美國市場時遭到政策阻攔的不公待遇。

筆者認為「金融賣國」論的論點確實言有其理,但不足以構成「賣國」論。事實上,包括支付寶以及微信支付等移動支付體系的服務供應商,均有外資股東背景。支付寶背後所屬的阿里巴巴,其最大單一股東為日本的軟銀集團,第二最大股東則是美國的雅虎集團,兩大股東共佔阿里巴巴股份超過百分之五十。至於微信支付背後的騰訊情況也非常相似,其最大單一股東為總部位於南非的互聯網及媒體服務集團Naspers Group,佔騰訊總股份約百分之三十四。兩大現有的移動支付服務供應商背後均有外資股東背景,倘若對蘋果支付的進入感到不安,「賣國論」派系也需要對支付寶及微信支付有所警惕。

其實,蘋果支付所支持的服務牽涉到的敏感領域較少。與微信支付及支付寶不同的是,蘋果支付並沒有資金沉澱功能,即其服務不提供存款功能。同時,蘋果支付並不具備理財投資功能及繳費等生活便利服務功能,只是作為一個單純的消費移動支付工具。這使蘋果支付所牽涉到的金融敏感領域較少,可獲取的數據深度及體量均極為有限,並不足以構成「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