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面對老年化問題,醫療是近年財政預算中最高比例的經常性開支之一,來年高達五百七十億元,相比十年前增加了九成。雖然醫療投入增加,但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醫療一直是一項短板。這不是由於醫療技術水平低,為人詬病的是醫護人手不足、長期供不應求。最近有報道,有求診者到聯合醫院急症室等候十六小時而大感不滿,呼問:「醫生去咗邊?」

聯合醫院現正進行擴建,惟它所處九龍東半山,公共屋邨林立而人口急劇老化,對公營基層醫療需求殷切。附近安達臣山道有大規模房屋發展,將新增人口八萬,現時醫院擴建步伐顯然跟不上需求增長。今年財政預算配合特首大舉增加醫療投入的施政方針,撥備二千億元推行十年公立醫院發展計劃。除重建上述聯合醫院外,瑪麗、廣華和威爾斯等各聯網龍頭醫院都會進行擴建和重建。另外,全新的啟德全科醫院現正進行前期建築工程。整個十年計劃,共新增五千個床位和九十四個手術室。雖則是亡羊補牢,但政府今次總算是有決心、有規劃處理問題。

但遠水不能救近火,除長遠規劃興建、擴建醫院,短期也要進一步加強公私營醫療合作。市民在公立醫院等候專科和小手術快則都要一年半載,鼓勵市民使用私營醫療是值得探討課題,如資助長者到私家醫院做白內障手術縮短等候時間就是好例子。有建議把醫療券至多累積兩年上限放寬也有分流作用。除硬件不足外,培訓更多醫護人才和更好地利用中醫資源亦非常重要。將軍澳雖預留土地建中醫院,但現時中醫畢業生實習和就業機會始終不足,發展中醫也是紓緩醫療資源不足的一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