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昨日公布財政預算案,帶出了香港經濟結構需要思考如何着手進行調整的問題。經濟結構問題並不僅僅關乎到香港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後勁問題,更關乎到社會流動性和香港社會深層次轉型的問題。

香港曾經以高端服務業的華麗轉身,締造了香港上個世紀的輝煌。如果香港無法利用自己在這方面的種種優勢,為香港經濟結構的健康發展作出合理安排和未來布局,也即無法回應香港市民對於新時期的社會服務和政府功能新要求,香港長期的繁榮穩定可能只會淪為空談。因此,香港經濟結構的調整,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涉及香港全方位的重大社會問題。

具體的,調整香港經濟結構的方式無非兩種途徑:其一,重塑香港經濟格局,建立健全製造業,完善香港經濟結構,使其走上更加健康和健全的軌道。但是,這種方案的問題是,香港狹小的空間以及貴絕全球的土地、勞動力成本,幾乎判處了香港製造業的死刑,在香港本地重塑格局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其二,加深加快同內地的融合,在經貿關係上實現法蘭克福之於歐盟、倫敦之於英國、紐約之於美國的關係,以內地廣闊的市場和完備的工業和經濟體系為腹地,為香港的發展提供騰挪的空間。尤其是要打通人、財、物的流通,使得生產要素在整個區域內自由流通。在這種視野下,香港的原料來源、產品市場、就業市場以及產業結構都能夠在極大程度上得到完善。

不過,這種方案也面臨着法律、制度和觀念上的重重桎梏,尤其是在人員流動方面,兩地就業政策的融合存在非常大的鴻溝,特別是在香港人前往內地就業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考量。雙向的人員流動必然會在極大程度上增進兩地交流,但是此前明顯較為缺乏此方面的政策儲備和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