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香港很多地方都有街邊小販,平日走到街上,甚或入戲院看電影前,都會購買一大堆街頭小食,這是我們永不磨滅的集體回憶。街頭的一串串魚蛋,其實絕不應該成為引起紛爭騷亂的源頭,我們更應平心靜氣,甚或邊吃魚蛋邊討論,到底本港的小販政策如何與政府的美食車計劃相輔相成?

以往香港發展不像現在迅速,街頭擺賣是每天常見的景象。猶記得小時候零用錢不多,十元八塊已可買到一大碗當時認為的「珍饈百味」,吃飽肚子開開心心又過一日,加上每個檔口都是小販自己的生意,他們有不同的性格,買賣前後的幾句交談,因應個人性格,總令人感受到那份如今少見的人情味,筆者就試過正值節日或小販臨近收工前,他們都會給我大份一點,簡簡單單已夠歡喜。

時移世易,香港經濟起飛,社會發展的同時,難免有些東西要被取締,現今大家都注重市容衞生、食物安全,以致小販的發牌政策已不復見。於是,有的小販搬到店舖內經營,有的轉行,有的偷偷擺賣,如今市民對小販擺賣意見不一,普遍不覺得是甚麼彌天大罪,擺檔謀生情有可原。筆者認為,現今社會講求制度,小販亦應有一定的規範,建議當局劃好位置讓他們擺檔,避免阻塞通道,引起不便。

去年政府宣布引入美食車計劃,並參考外國規管美食車的經驗,建議美食車需設置符合食物安全和衞生規格的煮食設備。既然街頭美食是港人的集體回憶,美食車計劃亦如箭在弦,如能優化相關計劃,讓更多傳統小販檔參與其中,相信普羅市民會非常欣喜,日後亦不會再成為被人利用的導火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