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施效顰」嘅典故,相信大家耳熟能詳,醜女本來想模仿美女,結果弄巧反拙,自暴其醜,成為千古笑話。咪以為只係講古咁講吖,現實中確實有咁嘅例子o架。

好似施政報告致謝動議咁吖,本來係港英時代嘅產物,港督每次發表施政報告後,立法局例牌表示多謝,只係一種禮儀啫。估唔到回歸後立法會照辦煮碗,年年提出施政報告致謝動議,可惜同人唔同命,十居其九以否決收場,今年亦唔例外,致謝變成受辱。

講起真係羞家,回歸以來,歷任特首總共發表咗十九份施政報告,其中十三次致謝動議不獲通過,今屆政府四份施政報告更加食白果添。咁都未算吖,辯論致謝動議過程炮聲隆隆,立法會好似戰場咁,唔止達唔到致謝效果,港府反而成為箭靶,畀反對派政客乘機狂插,唔衰攞嚟衰。

所以話,傳統未必就係好嘢,尤其係殖民時代遺留落來嘅政策,唔係話想學就得,有啲嘢係港府永遠都做唔到嘅。以前港督代表英女王管治香港,一言九鼎,冇人敢挑戰管治權威,加上當時立法局議員全部委任,自己人捧自己人,致謝動議梗係年年通過喇。依家就唔同咯,特區政府弱勢,動輒得咎,加上施政甩甩漏漏,烏龍百出,反對派根本唔會同你客氣,致謝動議唔被否決至奇吖。正如有人話齋,港府與其年年受辱,不如要求取消致謝動議好過喇。

冇錯嘞,發表施政報告係特首嘅分內事,根本唔需要致謝。相反,如果施政報告冇料到,唔止唔值得致謝,仲要向市民道歉添。好似今年呢份施政報告咁吖,雖然巨細無遺,洋洋灑灑,可惜唔係翻炒冷飯,就係望梅止渴,結果劣評如潮,成為歷來最低評分嘅施政報告,你話值唔值得致謝吖?唔怪得連建制派議員都怨聲四起喇。

再講吖,今時今日立法會拉布成災,議題嚴重受阻,唔止影響工程進度,連民生項目都受到影響,議員有咁多正經嘢唔做,反而浪費三日時間,嘥咁多口水討論施政報告致謝動議,簡直本末倒置,九唔搭八。有人曾經提議將致謝動議改為「察悉動議」,亦有人建議索性改為「支持動議」,其實計太一叮話齋,無論點樣改變都係換湯不換藥,何必自己呃自己呢。講到底,東施就係東施,就算點樣模仿,都冇可能變成西施o架,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