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興三五知己相約跳彈床,但骨科醫生提醒「新手」未熱身就跳,隨時骨折。東區醫院骨科及矯形創傷科部門於二○一四年夏季,不足兩個月便接獲八宗因跳彈床受傷入院個案,大部分是二十幾歲「後生仔女」,全因着地姿勢有問題,分別導致腳骨骨折、脊椎骨折、韌帶撕裂及關節移位,需做手術,有病人更要安裝矯形器兩個月。負責分析個案的醫生提醒市民,初玩跳彈床要做足熱身。記者戴碧怡報道

跳彈床時最好由教練陪同,並需要做足熱身。(資料圖片)

8宗跳彈床意外

潮流興跳彈床,受傷人數亦增加。東區醫院骨科及矯形創傷科醫生劉兆基聯同團隊於新一期《香港醫學雜誌》發表分析文章,提及港島東有跳彈床的場所落成後,一四年七月下旬至九月初,不足兩個月內便接獲八人因跳彈床而受傷,入院率為每萬宗個案佔一點九宗。八名病人年介二十二至四十八歲,七人因着地姿勢不正確致傷,全是第一次跳彈床即出事。

文章重點分析三名病人,首宗為二十七歲女子因左腳腫、腳面蹦緊、動彈不得求醫,顯示跳彈床時着地弄傷左腳。X光片顯示其左腳面蹠骨明顯骨折,需做手術重置患處,術後兩周,腳部神經敏感度良好,接受六周物理治療後步行回復正常。另一宗是二十五歲游泳教練,他跳彈床時背部着床,結果脊椎骨折,安裝矯形器八周後無恙;第三宗為二十二歲女子,出事後左腳腳趾只能微微郁動,原來左腳踝關節移位兼腓骨撕裂,消腫後需要打石膏固定傷口。

脊椎受傷罕見

劉兆基指出,外國文獻顯示大部分跳彈床受傷是兒童及青少年,多在家中跳彈床時發生意外。曾有研究分析五百多宗受傷個案,當中近三百宗因着地姿勢不正確導致;一成一因翻觔斗出意外;脊椎受傷個案不常見。本港涉及下肢受傷的個案較多,佔五成,有別於外國。他建議市民跳彈床時,每次一人一床,跳前要做足熱身;場館管理人應限制新手做高難度動作;若要翻觔斗應另開一張彈床,以便有足夠空間;場館應提供足夠急救設施。

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表示,康樂性質的跳彈床大多因參與的市民對活動認知不足造成創傷。跳彈床考驗肌肉力量及協調力,若平日缺少相關訓練,又心急試新動作,肌肉有機會未適應着地時的收縮情況而受傷。市民要留意彈床附近有否安全墊,若有教練在旁指導會更佳。場所應參考港隊的訓練場地,在天花安裝安全帶讓參加者戴上,防止跌傷。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