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渣打香港馬拉松日前舉行,今次罕有地需要於雨中作戰,筆者亦是參與者之一,感受到多年來跑友對主辦單位業餘田徑總會的不滿。如果主事當局仍不思進取,相信遭其他團體舉辦的馬拉松取代只是時間問題。

雨戰下的馬拉松不只考驗跑手,也反映田總如何對待參加者。以往筆者到其他地方參加馬拉松,主辦單位對參與者都有貼心服務,例如東京馬拉松會贈送一日地鐵飛,完成比賽後立即蓋上毛氈,又會於室內場地提供賽後按摩、針灸以至暖水足部療養等,令疲累身軀得到紓緩。芝加哥馬拉松亦會於賽後立即提供保暖太空氈,又會舉行賽後嘉年華。反觀今年渣馬,田總仍僅於賽後給予毛氈,寄存行李更是一如以往放在露天,當日大雨滂沱,雖說大會派了膠袋防水,但最終不少人的行李均濕透。

渣馬舉行多年,田總往往予人只是希望參加者盡快完成比賽、盡快重開賽道的感覺,今年亦不例外。然而,馬拉松作為地區盛事,展現的除了是市民熱愛運動,更重要的是一個城市的標誌。以香港鐵路等交通網絡之發達,如果說只因一年中的一個星期日導致交通較為堵塞而怨聲載道,是否太過嚴苛?不少城市選擇市區作為跑道,展現該市特點,香港卻選擇人煙稀少的公路,想帶來甚麼訊息,似乎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