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業,香港這個國際金融大都會中殘存的第一產業,現存從業人數不過三萬人,但在立法會佔有一個席位和特首選委會佔六十名選委的界別,一直惹來各界批評,認為他們經濟沒貢獻,政治利益過多。我們不能否認本地農民和漁民對於食品生產供應的貢獻,但問題在於代表他們的議員是否稱職,是否維護業界根本利益。

二○一二年十月前,漁農界議員黃容根在業界聲望很高,他在立法會發言不多,但在團結漁民工作方面十分成功。在年老和其他因素促使下,黃議員不再連任,改由何俊賢當選。何俊賢當選之初,民建聯、新社聯的老前輩對他抱有希望,覺得他年輕有為。

轉眼間,立法會將快換屆了,但這個「年輕有為」的議員到底有多少作為呢?二○一四年,他竟然直追發叔的步伐,被評為「立會大懶蟲」:發言次數少、無動議辯論、書面質詢極少。而他當年的競選政綱嚴格來講,更沒有一項能夠做到。

政府雖然確立農業園計劃,但真正全職務農的朋友(由於已有穩定的租用田地),根本不會遷入農業園;禁止拖網捕魚上訴、機場第三跑道、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工程等對漁民利益損害甚大,大大縮減漁民作業空間的事件,何俊賢看來沒有為漁民、農民做過甚麼。漁業貸款基金撥款議案表決時,他竟然不在現場。然而,何俊賢卻拿了銅紫荊,又出任機管局成員,難怪有人在西貢等地展示大型橫幅,不點名批評某人忽略業界利益。

一名業界議員到底代表業界利益還是代表個人利益?應該團結業界還是激化業界矛盾?黃容根與何俊賢新老交替的個案,為漁農界和其他界別帶來思考與啟發。政治組織新老交替固然是趨勢,但在物色人選的時候,不能過於草率,必須通過公平、公正、客觀的篩選機制,才能為業界的可持續發展帶來積極、正面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