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屆總統大選的三位候選人中,有兩人曾公開說過不會參與選舉,但出爾反爾,筆者頗感不以為然,日前撰文批評,認為政壇不宜助長這種輕賤諾言的作風,否則我們很難責怪政客上台後不遵守競選承諾。

文章刊出後,一位跟筆者十分要好而又熟悉歷史掌故的朋友來電,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說從政者也得因時制宜,適當調整策略,我們不必為政客一言半語的話太認真。我們的討論雖然尚未達成十分一致的看法,但這不重要,因為朋友的一席話對我啟發尤多,直至第二天還使我陷在沉思中。

在討論中,我對朋友說,大抵早一、兩輩的公眾人物會較信守承諾,他們會以違背諾言為恥,但這年頭不然,人們寡廉鮮恥,教人不勝唏噓。朋友追問我,若說早一、兩輩,大抵是活在民國年代或中共立國初期的人物吧,試問有哪些人真能做到一諾千金?我們討論過政治人物蔣介石、毛澤東固然不可以,就是一代大學人、大儒者胡適、錢穆一類,同樣可找到他們有違誠信的例子。

此事使筆者反覆思量,我一向在印象中認為過去社會的人較能以誠相待,但深究起來是否當真如此?抑或只是我這類唸歷史出身的人心思單純,終日希求天下大治,求之不得,就將理想投射在早一、兩代的歷史中?究竟一個言必信、行必果的時代,在過去幾千年來是否真有一刻出現過?昔日孔子想托古改制,他所說遠古的大同世界又是否真實存在?還是他老人家也像我一樣,其實是在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