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反常,地球早已響起警號。外國氣象機構曾指本港稍後有機會下雪,本港天文台則認為不是。巴黎高峰會過後,有團體抗議減排協議欠約束力。當發展中國家不願放棄低成本、高環境代價的發展模式,地球村公民可如何力挽狂瀾?

顧問老師:
歐陽凱琳

Q:為何網民認為天文台不可信?

A:這是經驗累積的結果。以往風季,天文台懸掛或取消八號風球的時間,每每時機「巧合」得令人猜疑,背後是否有商業考慮或者政治動機。現今通訊科技發達,每次懸掛或取消風球市民都可立即知曉,而天文台的「形象」亦因而深入民心。

Q:氣候暖化對全球經濟有何影響?

A:全球化下各地貿易來往頻繁,氣候暖化以致天氣反常,容易打亂物流業的運作。物流業受干預,意味船期、航班等受延誤。物流業是產業鏈的上流,各行各業都會是重災區,經濟轉弱是可以預期。

延伸思考

1.市民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減輕排放廢氣?

A:首先這一代的成年人意識上需要大調整,他們出生於六十至八十年代,正值工業革命之後,習慣大量生產和高速消費的經濟起飛期,他們的思維模式並沒有節約環保的概念,故如今實踐起來是十分困難的事。

2.政府的角色是甚麼?

A:政府應從各方面的政策上配合,使市民從個人生活做起的成效能得到彰顯。例如本港的回收工業十分落後,即使市民日常生活中做好分類,最後所有剩餘物資都會被運送到堆填區。這樣的回收政策最終只會淪為政治姿態。

3.甚麼誘因可使大企業一同減排?

A:在商言商,大企業必需經濟誘因,才能推動節約減排。政府制減排政策及指標,讓達標的企業獲稅項減免。另外,政府亦應帶頭塑造社會風氣,推廣及表揚環保企業,以提升市民對該些企業的認同。最後,消費者亦應以行動表態,杯葛剝削環境的企業。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