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鐵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被轟「只加不減」,各界均要求港鐵提早檢討機制,港鐵主席馬時亨表示,港鐵正研究提早檢討的可行性,管理層已進行大量研究工作,重申過去數年港鐵的加幅均低於通脹,僅一年略高於通脹水平,又指港鐵盈餘用於提升服務及員工薪酬開支等,包括每年投放六十億元於列車維修及保養上。

馬時亨指港鐵正研究提早檢討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

港鐵現時載客量每日逾五百二十萬人次,市民最關心票價及乘車優惠,馬時亨表示,在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方程式中,綜合物價消費指數是釐定票價加或減的指標之一,自機制○七年實施以來,本港每年均錄得通脹,造成港鐵按機制加價。他認為,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應改名為票價調整機制,以免令市民對減價有過分期望。而每年港鐵提供的恒常乘車優惠涉及二十多億元,包括月票、早晨出閘折扣優惠等。

將推優惠新猷

馬時亨又率先透露港鐵將有好消息,短期內會推出「新猷」,讓市民「坐得開心」,詳情三個月內公布。

港鐵近年每年賺過百億元,但回報率只有百分之七,馬時亨形容絕對不高,加上營運開支大,包括每年投放六十億元進行列車維修及保養、員工薪酬開支每年逾四十億元,電費每年亦要十多億元。對於近年港鐵接連發生列車服務延誤事故,馬時亨形容有些事故是外圍環境因素引致,但承認港鐵近年形象出現問題,隨着社交媒體興起,港鐵會加強向外發布資訊的應變能力,講求「快而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