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最近就退休保障發表諮詢文件,向全社會徵詢意見。與其他相同的經濟體相比,香港的福利體系支離破碎,沒有一套理念予以指導,原因在於九七回歸之前的殖民統治。既然是殖民統治,自然不能指望為百姓的長遠福祉着想,其制訂社會政策的原則是能拖就拖;實在需要救助,最好也是一次性的,甚少考慮需要經常性開支的社會政策。

回歸後,政府可以說一直都把民生扶貧作為施政的重點,但在完善福利體系方面,卻乏善可陳。這次也未利用諮詢的機會,向全社會提出在改善民生政策上所持有的價值觀。

諮詢文件使用的標準是世界銀行對退休保障五根支柱的建議,潛台詞是,既然是世銀建議的,一定具有權威性,遵循即可。事實上,這個假設頗有問題,因為這些國際機構也會受不同時期流行觀點的左右,權威性成疑。

上世紀八十年代私有化盛行,從英國開始,不少國家都把公營的退休制度私有化,由個人和市場來主導。開始的十年一切順利,因此,一九九四年世銀就發表了退休保障三支柱(公帑支持的老年金、私營的強制性退休供款、自願儲蓄)的建議,其中的第二支柱就是香港現在的強積金。

又過了十年後,私有化的弊端浮現出來,它不能解決人口老齡化給公共財政帶來的挑戰,只是把風險從政府轉移到了個人。因此,二○○五年世銀又建議再多設立兩個支柱(即公營的強制性供款機制、家庭照顧等非正式支援),來彌補之前的不足。

由此可見,世銀的模式其實是對各國經驗和教訓的介紹或推薦。事實上,每個國家人口結構、福利觀、財政紀律皆不同,發達國家很少考慮世銀的建議。

特區政府應從本港實際情況和百姓的長遠福祉入手,提出一套務實和社會認同的養老理念,這樣的諮詢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