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天公不作美,天氣又濕又冷,但無減健兒熱情,今日舉行的渣打馬拉松有七萬四千人參加,不僅打破歷年紀錄,而且首度獲得國際田徑聯會認證為「金級賽事」,與東京馬拉松及波士頓馬拉松等一級賽事齊名,成為本港一年一度的盛事。當局如能因利乘便,大力推廣,不難發展出收益龐大的「馬拉松經濟」。

今年踏入第二十屆的渣打馬拉松,第一年只有寥寥一千人參加,之後逐年增加,人數不斷刷新,不僅發展為城中盛事,更成為備受國際矚目的賽事。三年前渣馬獲國際田聯認可為銀級道路賽事,今年再上層樓,「升呢」為金級道路賽事,首十名跑手可獲巴西奧運的參賽資格,令賽事進一步國際化。去年吸引逾百名海外跑手參加,當中三十人屬頂級運動員,今年海外跑手更加踴躍,可見渣馬已成為遠近馳名的本港盛事品牌。

事實上,馬拉松不僅是一項有益身心的體育活動,更是一門潛力無限的經濟產業。以歷史悠久的紐約馬拉松為例,二○一四年吸引來自一百三十個國家和地區五萬多名跑手參加,途中過百萬人圍觀,帶動當地餐飲、酒店、零售、廣告等商業活動,產生的經濟效益超過四億美元。香港渣馬雖然沒有這方面的統計,但參加人數超過紐約馬拉松,港府亦於一四年向渣馬頒授「M」品牌認可,肯定渣馬展示香港舉辦國際體育賽事的實力,提升香港成為亞洲盛事之都的地位。

說來實在諷刺,港府為了推廣旅遊業,多年前將香港定位為盛事之都,可惜名不副實,由官方舉辦的所謂盛事活動,根本無法引起國際興趣,反而醜聞一大堆,僅盛事基金的糊塗帳已備受詬病。反觀由民間田徑組織與商業機構合辦的渣馬賽事,卻搞得有聲有色。顯而易見,渣馬「盛事化」對香港有百利而無一害,尤其是現時旅遊業陷入寒冬,當局除了推出聊勝於無的光影表演和動漫展覽救亡,便束手無策,利用渣馬的氣勢,大力發展及推廣長跑等體育賽事,可能正是催谷旅遊業的出路之一。

眾所周知,運動除了強身健體,更有團結人心的力量,即使撇除經濟效益不談,推廣運動對市民身心都有正面影響。然而遺憾的是,號稱國際都會的香港,人均體育設施擁有量非但無法與發達地區相提並論,甚至連第三世界都不如,環島單車徑說了多年,至今不見蹤影,就是最佳例證。港府對體育運動往往只有三分鐘熱度,只知在運動員揚威國際後誇誇其談,熱情過後便任由運動員自生自滅,難怪當局推廣「全民運動」多年,毫無成績可言。有調查顯示,一成四市民半年不做運動,經常做運動的也僅得三成二,這固然與工作壓力及生活環境有關,而港府推廣不力也是主要原因。

當今世界,馬拉松熱潮方興未艾,港府與其斥資放煙花、搞激光騷,了無新意,不如把握這股運動熱潮,投入更多資源,既可推廣本港盛事之都的地位,又可帶動強身健體意識,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