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會上興起一場關於教學語言的小風波,引起各界的熱切關注,議題是:用普通話教中文可以提升學生的中文寫作能力。經過一番激辯之後,結果輿論不認同議題。

在香港用甚麼語言教中文最有利於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其實至今仍未有相關的研究,從學術的角度看,要做這種研究亦非易事。因此,所有關於普通話教學有利或不利提升中文寫作能力的講法都欠缺學術根據。

就個人的經驗而言,中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是一種神秘的過程,不容易從中梳理出清晰的發展脈絡;即使知名作家也不可能完全明瞭自己如何從初識之無變成下筆有神。其實援引英語學習的情況會較易說明學習中文的問題。

香港投放在英語方面的教學資源相當豐富,學生從學前開始學習英語,然後一直從幼稚園學到高中,上了大學仍然要修讀至少兩門英語課。簡言之,香港的大學生至少花了二十年時間學習英語。單從投入的時間和資源來看,香港大學生的英語水平應該令人滿意,可惜事實並非如是。

英語學習的另一個現象是,傳統名校的學生英語能力普遍高於其他學校的學生。根據近幾十年政府分配教育資源的模式,名校並不會在英語教學上獲得更多的公共資源。另外,政府亦設定了教師入職的學歷標準,非名校英語教師的資格不應該低於名校的行家。還有,政府亦設定了課程和審批了合用的教科書。因此,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有不同的表現,肯定還有其他因素在發生作用。

事實上,教育界的持份者都知道,學生資質、家庭背景、朋輩關係、教師表現、學校傳統、社會風氣等都會影響學習的成效。教育的方程式十分複雜,不可能調動其中一、兩個符號就能改變結果。香港中學生中文寫得好不好,都和上述這一大堆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