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近日的樓價跌得急,的士牌價跌得更急,由去年高峰期的七百四十萬元,跌至最近的六百一十萬元,跌幅超過百分之十七。究其原因,不是因為炒家撤退,而是因為的士乘客減少,投資的士牌的年回報率下降了。回報率決定絕大部分資產的應有價值,炒家的影響力從來不如想像中大,的士牌如是,樓宇亦如是。

大概一個月前,我詢問過不止一位的士司機,問他們近月生意如何。他們普遍都說內地個人遊旅客減少後,的士的生意下滑了一成以上。生意減一成多,牌價也跌一成多,投資者每年收取車租的實質回報率,始終維持在三至四厘之間,跟買樓收租差不多,這就是資產市場的現實情況,回報率決定價格,跟是否有炒家在興風作浪關係不大。

以往有些人不明市場實況,老是將本地所有資產價格高昂的現象,一股腦兒歸咎於內地人來港掃貨所致,結果導致中港矛盾不斷加深,彼此的鴻溝愈拉愈闊。我不諱言炒家對市場會有短期影響力,但長遠而言,資產大都能反映其實質價值。

本地的士業生意最紅火時,的士牌價確實應值七百多萬元,如今生意少了,牌價自然也隨之而降低,這是其理固然之事,有沒有炒家結果也大抵一樣。

特首梁振英上台後不停對樓市「施辣」,措施實施後,內地炒家已近乎絕迹,但為何直至半年前樓價仍一直上升?可見,內地投資者根本不是本地資產價格升跌的主導者,明乎此,或許中港矛盾也能減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