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馬拉松明日舉行,要克服全馬逾四十二公里的賽程,心臟負荷極大。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李樹堅指出,跑手若不清楚自己的心臟狀況,有機會因運動引發心臟病猝死。九成由運動觸發的猝死與心臟病有關,當中以冠心病最普遍,但病人平日毫無病徵。李醫生建議跑手比賽期間若感到胸口翳悶,應立即停止比賽,更切忌於終點前強行加速,加重心臟負荷。記者蘇家欣報道

全馬心臟負荷極大,跑手比賽宜量力而為。(資料圖片)

李樹堅(右)與雷雄德均呼籲馬拉松跑手比賽期間若胸口不適,勿強行繼續比賽。

李樹堅解釋,人體進行劇烈運動時,腎上腺素分泌激增,令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心臟對氧氣需求增加。若心臟供氧出問題,容易引發心律不正。

60秒內用AED 生存率達90%

若跑手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或吸煙等問題,供應心臟氧氣的冠狀動脈或因膽固醇積聚而收窄;若輕微收窄,一般沒有徵狀,但劇烈運動時,血壓上升,積在血管壁的膽固醇受衝激脫落,血管因此受損,大量血小板修補血管,便會造成栓塞,令心臟陷入缺氧,心跳不能正常跳動。

他指出,患者大多不知自己心臟有問題,成為身體的計時炸彈,加上日常練習時未必跑足四十多公里,但馬拉松比賽時為「捱完全程」,會於臨近終點強行加速,炸彈隨時因此爆發,呼籲跑手比賽量力而為。

他指出,心臟跳動由體內釋出的電流指揮,心臟缺氧會令心跳紊亂,不能將血液泵出供應全身,可致患者死亡。若能在患者心臟停頓首一分鐘利用體外心臟去顫器(AED)電擊,患者生存機會高達九成,若十分鐘後才電擊,生存機會跌至僅一成。去年便有馬拉松跑手跑到西隧入口時突然失去知覺暈倒地上,救護人員趕到時,發現他沒有脈搏,即時駁上AED和施行心外壓。患者獲電擊後回復心跳,再送院「通波仔」,現已康復,顯示AED對救回心跳停頓患者十分重要。

西隧出入口跑手易「撞牆」

全程逾四十二公里的馬拉松賽道,西隧出入口是最考驗跑手體力和意志的一段,到救傷站的人數也最多。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解釋,跑手跑到這段路時,已完成超過三十公里賽段,體力開始下降,又要應付落斜上坡,消耗較多體力,容易虛脫。

雷雄德指,入隧道時需落斜,跑手為避向前仆,大腿肌肉收縮幅度比平路跑時大;當跑到隧道上坡時,需花更大氣力,導致身體虛脫,儲存體內的糖分幾乎耗盡,出現手軟腳軟,俗稱「撞牆」。

主辦單位在終點附近設打氣區,雷雄德認為對精英跑手有激勵作用,但對訓練不足、能量幾乎用盡的參賽者則作用不大。他建議參賽者若感到胸口翳悶、「標」冷汗或神志開始模糊,應放慢步伐,做數分鐘深呼吸,若身體未能紓緩,便要放棄比賽。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