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施政報告今日出爐,也是現屆政府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回顧過去三年,當局開出一張又一張施政期票,給予公眾一次又一次希望,可惜彈票的多,兌現的少。港府敷衍塞責,胡混度日,市民除了無奈,更是失望。

有人計過,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經濟民生措施,大部分都出現「彈票」,不是沒有下文,就是成效不彰。以不涉政治爭議的環保政策為例,港府聲稱要做好源頭減廢,加強支援回收業,並成立十億元回收基金,以配對形式資助回收商擴充業務,出發點不可謂不好。可惜當局拖拖拉拉的施政作風不改,基金推出之時碰上業界低潮,回收價暴跌,連繼續經營都成問題,遑論擴充業務。全港逾二千個回收商中,只有八十個回收商提交申請,佔整體不足百分之四,反應差強人意,回收基金不切實際,不言自明。

儘管回收基金形同虛設,但總算如期推出,更多的施政承諾早就變成空頭支票。以房屋問題為例,現屆政府言必稱「重中之重」,然而說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研究發展棕地,至今沒有下文,反而民間關注團體比港府更積極,早前調查本港棕地情況,發現已具交通配套的棕地達一千一百九十二公頃,比港府公布的數字多出一倍,如能善加利用,房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無獨有偶,港大研究團隊分析本港二十五年來三百五十五個「綜合發展區」項目,當中有一百四十六個項目可發展住宅,至今竣工及入伙的竟然只有六十五個,僅佔總數約四成半,即是逾一半的潛在住宅供應被凍結。事實擺在眼前,「地從何來」只是偽命題,當局拓土建屋寸步難行,政治阻力還是其次,根本原因是無能,白白將珍貴土地浪費。

更有甚者,當局早前調低未來十年建屋目標,由原來的四十八萬個單位減至四十六萬個,公私營房屋各減一萬個,足證所謂的增加房屋供應、三年上樓承諾早已成為泡影。至於去年提出的「綠置居」先導計劃更要延遲一年,發售單位亦由原來的一千個縮水至八百多個。當局一再食言,房屋問題愈演愈烈,豈是無因。

事實上,「說一套、做一套」已成港府施政常態,落實全民退保、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標準工時立法等施政承諾,當初說得無比動聽,現在全部不見蹤影。全民退保荒腔走板最為典型,當局為了推卸退保責任,將退保諮詢分為「不論貧富」和「有經濟需要」兩個方案,連「全民」兩字都不敢提,更以財政難以負擔等藉口恐嚇市民,擺明預設立場,難怪受託進行研究的學者周永新都對港府「死心」。

「香港能信任這個人嗎?」是現屆政府上任之初,外媒提出的質疑。三年多過去,從多名主要官員的民望再創新低,可見市民對這個問題已有答案。港府施政承諾屢屢彈票,社會問題死結難解,新一份施政報告縱使說得再漂亮,也無法打動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