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則趣聞。幾位有心人想到以手工作坊形式釀製「本土」啤酒,據說目的是要告訴香港人,即使城市如何擁擠,也可以在夾縫中釀出極具特色,真正屬於香港人的手工啤酒。

談到「真正屬於香港人的啤酒」,其實某著名品牌也是植根香港,幾年前該品牌一度計劃關閉香港的廠房,遷往內地生產,還鬧出不大不小的風波。事實上,喝啤酒這回事,或多或少也有「排外」的傾向,北京人、山東人都以自家品牌為豪,反倒上述本地品牌,印象中好像從沒有以「香港人嘅啤酒」作招徠。這也難怪,別看眼下愈來愈多人言必稱「本土化」,筆者出外吃飯觀察所見,人們的選擇卻是五花八門,極其國際化,似乎不見有人非點「本地啤」不可,說來也算是咄咄怪事。

其實,在全球化的今天,已很難為純粹的「本地」品牌下一定義。幾年前中日兩國因釣魚島爭議劍拔弩張,內地反日情緒高漲,抵制日貨之聲此起彼伏,當時就有人提出,所謂「日貨」其實都是「國貨」,抵制日貨其實就是砸同胞的飯碗,徒然搬石頭砸自己腳。同樣道理,所謂本土啤,即使是手工釀製也罷,包括中式香料和藥材等原料,相信也是來自內地,謂之「國啤」似亦無不可。當然,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酒只要好喝(也可以是覺得有品味,也可以圖那份情懷),就值得浮一大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