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是本港旅遊業寒風凜凜的一年。為挽回頹勢,旅發局與廣州簽訂多份旅遊合作協議,包括農曆新年前推出「優質誠信香港遊」紅名單。其實,類似措施已非首次推出,一直沒有成效,反而出現更多亂象,今次是否同樣換湯不換藥,不能不令人懷疑。

旅發局昨日與廣州市政府簽訂三份合作協議,包括「港穗旅遊合作框架」、「港穗旅行社合作框架」及「優質誠信香港遊」,目的是加強兩地旅遊業監管,遏制不合理低價和強迫購物等違法行為。當中最引人注目的可算是「優質誠信香港遊」紅名單,由廣州當局提供四十多家保證不強迫購物、信譽良好的旅行社給旅客參考,並會每年審查,設立除名機制,確保質素。而本港旅遊業議會亦作出配合,未來考慮推出香港版的紅名單。

本港旅遊業亂象叢生,尤其是早前的毆斃內地旅客慘劇更是震驚全國,廣州計劃設立「紅名單」,顯然有針對性。除了本港業界表示歡迎,不少內地旅客亦反應正面,同意只要沒有強迫購物環節,即使團費較貴也可接受,可見強迫購物臭名昭彰,已成為本港旅遊業的「毒瘤」。問題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即使推出紅名單,也不等於亂象從此消失。

事實上,旅發局○六年已和國家旅遊局聯手推出「優質誠信香港遊」,而惡導遊阿珍事件後,兩地又陸續採取不少針對性措施,例如旅議會推出一團一導遊、記分制等規管十招;兩年前內地實施《旅遊法》,更把強迫購物列為違法;而今年發生毆斃旅客醜聞後,港府亦推出六招補鑊,包括海關及旅議會加強巡查,打擊不良營商手法等。可惜,強迫購物的醜聞依然沒有減少,可見規管形同虛設。至於港府承諾成立的旅遊業監管局,更是無影無蹤。

事實證明,不管法例寫得多麼完善,制度訂得多麼嚴格,如果當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只能成為一紙空文。歸根究柢,旅遊業為維護本身利益,對亂象長期採取容忍乃至默許的態度,所謂取締零團費、打擊強迫購物,全部淪為表面文章。香港尚且如此,內地更不用說,《旅遊法》實施至今,鮮有違規旅行社受罰,足以說明一切。再說,如果旅客一味貪平,強迫購物團便永遠也不會消失。

不管怎麼說,香港自己不爭氣,才是旅遊業陷入寒冬的最主要原因。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旅遊市場,中國旅客成為各國爭相吸納的目標,香港本有近水樓台的優勢,可惜上至港府下至旅遊業界,多年來不思進取,一味食老本,景點固然十年如一日,劏客醜聞和趕客鬧劇更是不絕如縷,加上港元強勢削弱本港競爭力,價廉物美早成絕響。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今內地旅客選擇多的是,香港已不再是內地客的首選,今個聖誕節內地訪港團大跌三成,已是一個明顯的警號。當旅遊業支柱倒下,而金融業又面對陰晴不定的前景,香港還憑甚麼養活七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