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愈來愈普及,市民長時間低頭玩手機、平板電腦,加上經常逗留在冷氣地方,頸肩肌肉容易繃緊,氣血運行不暢順,導致頸肩僵硬、疼痛。中醫近年採用「腹穴施針」治療,在腹部穴位施針調節臟腑失衡,紓緩痛症,過程「零」痛楚,一洗市民對針灸的恐懼感。記者曾愷欣報道

市民經常低頭玩手機,容易導致頸部肌肉勞損。(資料圖片)

連珮琳(左)稱,腹穴施針治療可紓緩不同的痛症,起效時間更較傳統針灸快。

伸展運動有助改善肌肉僵硬、疼痛等情況。(資料圖片)

市民外出要注意禦寒,可帶頸巾或披肩,避免邪氣侵入。(資料圖片)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註冊中醫師連珮琳稱,近年接獲不少痛症求診,臨床所見,每月逾八成求診均與痛症有關,當中以中年人士居多,偶有二、三十歲年輕個案,患者多為頸、肩及腰背感疼痛、繃緊及麻痹。從中醫角度,「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前者指身體經絡受阻,不能通暢運行;後者指身體臟腑沒有足夠營養,令身體產生「疼痛」信號。

腹為各臟腑倒影

連珮琳解釋,痛症成因除了年老退化外,亦普遍與市民坐姿不正確,長期提重物,或長時間低頭玩手機、平板電腦及持續用電腦工作有關,引致肌肉、關節慢性勞損。市民若頸肩肌肉已有勞損,又經常逗留冷氣地方,容易受風寒等外邪入侵,致使經絡受阻,氣血運行不暢順,引致肌肉、筋骨、關節產生痛楚、腫大、僵硬等不適。

中醫近年採用腹穴施針治療,在肚臍附近的穴位施針,調節臟腑失衡,紓緩痛症。連珮琳表示,腹部是身體各臟腑的倒影,肚臍四周布滿主管脾臟及經絡的穴位,例如肝經、胃經等。根據腹針的理論,腹壁淺層有影響全身的經絡系統,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在腹部找到對應穴位。以肚臍為界線,上下各代表上肢及下肢部位。

針刺入腹壁淺層

不少市民擔心針灸痛楚,抗拒接受治療。連珮琳說,腹針治療正好解決此問題,中醫師只需將針刺入腹壁淺層,便能有止痛和調統經絡之效,沒有刺進內臟的風險,亦不像傳統針灸會產生酸麻脹痛感覺。再者,腹針見效快,曾有「落枕」(急性頸椎周圍炎)的二十多歲男士求診,頸繃緊至無法郁動,經腹針治療後頸部可自由活動。若長者背部疼痛,以往需俯臥,在背部施針,對他們有難度,腹針便無此問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