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希望,也就無所謂失望。港府去年公布長遠房屋策略,被指紙上談兵,不切實際,果然一年剛過,當局便宣布調低建屋目標,證明外界的質疑並非無的放矢。

港府宣布調低未來十年房屋供應目標,由四十八萬減至四十六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維持六比四的水平,私營房屋減少一萬至十八萬個,二十八萬個公營房屋中,二十萬個公屋單位目標維持不變,資助出售單位則減少一萬至八萬個。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強調,統計處今年九月的數字顯示,未來十年住戶數目增長較先前推算少,因而調低建屋目標。其實,即使按港府最樂觀的估計,目前已覓得的土地亦僅夠未來十年興建二十五萬五千個公營房屋單位,與下調後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不管官僚如何文過飾非,也無法掩蓋建屋進度遠遠追不上需求的事實。可以見到,公屋輪候冊申請人數已逼近三十萬大關,三年上樓目標早就淪為空談。張炳良早前已放出風聲,礙於收地等問題,公營房屋建屋指標未必能達到,可見今次調低建屋目標恐怕是因為土地供應不足,而不是因為住戶數目增長低於預期。

顯而易見,無論是公營房屋還是私人樓宇,要達到十年建屋目標都不容易。根據當局的數字,未來五年房委會及房協的公營房屋總建成量大約只有九萬七千個單位,包括七萬六千多個公屋及逾二萬個資助出售單位,距離目標甚遠,其中一九至二○年度,公屋供應更將低至九千二百個,創下十年新低。

眾所周知,解決房屋問題離不開增加土地供應。港府早前研究與私人發展商合作興建資助出售房屋,最終無奈放棄,除了因為無法向發展商提供誘因,亦因為難以解決「地從何來」的問題。同樣道理,港府決定向房屋儲備基金增加注資四百五十億元,支持房委會未來的建屋計劃,可惜巧婦難為無米炊,有錢無地,又有甚麼用呢?

當然,港府知道拓地建屋的重要性,也不是不想解決問題,奈何社會愈來愈政治化,「寸土必爭」變成寸步難行。當局早前將大埔三幅綠化地皮劃作住宅用途,遭到環保組織司法覆核,招標計劃隨時泡湯。見微知著,改變綠化地用途尚且阻力重重,有團體建議填海及利用部分郊野公園用地,更無異癡人說夢。

可能有人會說,隨着美國進入加息周期,本港樓價面臨下調壓力,可能紓緩房屋問題。但實際上,私人樓價早就遠遠超出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即使有所回落,基層市民依然只能望樓興嘆。在這種情況下,當局反而減少居屋興建量,令夾心階層更難上樓,簡直不可理喻。

古人說︰「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基層市民無法安居樂業,本來就是社會不穩的潛在因素,何況在加息影響下,本港經濟陰霾密布,有人預測明年增長可能低至百分之一,這顯然是香港的另一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