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道路收費計劃翻渣再煲,能否熬成一味治污染良藥,恐須等三、五年再看有沒有結果。巧的是電子道路收費諮詢推出,適逢全球氣候大會召開且取得協議,港府搞電子道路收費,似是治理環境的努力,其實不過是誤撞,何況計劃成事言之尚早。

香港彈丸之地,時常霧霾蔽天,指稱緣起於周邊而非本港內部,似乎香港可以做的有限,因此政府大條理由責任不上身。香港治霾得靠老天爺,不時來場風雨,自然淨化空氣。當然,汽車廢氣始終是港產PM2.5的禍源,治霧霾必須治汽車廢氣,電子道路收費卻沒治汽車廢氣。因為計劃沒有減少汽車數目,也沒有減少排放,計劃不過是在車輛擠塞的核心區域,阻遏太多車輛進入而已。由於採取收費模式,計劃反而有保障富人通行權之嫌,只要有錢不在乎收費,收費計劃就莫奈之何!反而更多車輛要繞道,跑多路程燒多了油。

經常指摘私家車太多是霧霾深鎖的原因,其實廢氣排放最厲害的是公共交通巴士,巴士燒柴油,燃燒量大排廢量也大,但這是市民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不可能禁行,也不可能一刀切不准進入核心區域。此外,計劃勢增的士、小巴成本,豁免收費又影響計劃成效。要在公共交通運行與收費計劃取得平衡,怎麼說電子道路收費也是個燙手山芋、惹火尤物,直如向已政治化的氣氛添柴澆油,輸送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