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失青年」、「廢青」、「隱青」等字眼,近十年來屢屢見報。本周《精通通識概念》將為大家拆解通識科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概念詞─隱蔽青年。

顧問老師:
通識研究協會主席馬震寧

「隱蔽青年」簡稱「隱青」,泛指生活於狹隘空間,生活脫離於社會的年輕人。「隱青」現象源於日本,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爆破,當時的青少年身受其害,大量畢業生難覓一差半職,社會無力對他們提供幫助。年輕人挫敗感強烈,選擇了隱蔽生活。現代「隱青」,通常會有以下四個特徵:

其一,難以投入社會。「隱青」常感前路坎坷,挫敗感令他們難以面對現實,怕和別人比較。他們通常也是「雙失」青年—「失業和失學」的年輕人。

其二,自信心極低。「隱青」常常伴隨憂鬱,如果得不到外界的鼓勵或開導,自信心便會一落千丈,開始懷疑自我價值。

其三,自我封閉,與外界斷絕聯繫。自信心的低落,會影響到個人社交。「隱青」覺得社會不願意接納他們所謂的「Loser」,於是盡量不外出和別人接觸,慢慢失去工作和學習的動力。

其四,「隱青」在社會上尋求自我價值失敗,通常會轉移到網絡上找回自己,希望在網絡世界裏尋找寄託,甚至獲得成就感。但這往往令他們更遠離現實社會。

預計本港現時約有近二萬名隱蔽青年及潛在隱蔽青年,處於既非在學進修,亦非待業或就業的情況,這群「隱青」部分會以違規行為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及控訴。本地「隱青」大多為男性,男女比例為8比2,主因是女性較男性更易與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且男性較易沉迷於電玩中。

其實,青年人要脫離「隱蔽狀態」並不難。他們只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和鼓勵,便很大程度能尋回自我,重投社會懷抱。

青少年時期是處於由兒童成長為成年人的過度階段。種種研究反映,這個階段最需要他人認同和扶助,要避免子女成為「隱蔽青年」,學校和家長必須給予更多鼓勵和支持。各人天賦不同,特長各異,要衡量一個人的價值,絕非單單以學習成績或工作成效便可概括,嘗試為青年人揚長補短,方可助他們克服種種成長挑戰。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