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時,中央公布了制訂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綱要,具體的規劃已進入倒計時的寫作和修改階段。本港各界也積極參與,或集會討論,或撰寫報章評論,為國家和香港的發展建言獻策。

然而,不少討論與評論都陷於一種公式化的思考,就是先講香港的優勢和弱點、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再講香港如何利用其優勢,在國家定位中着先機、飲頭啖湯。

這種思維方式有個洋名,叫SWOT分析。這個地道的舶來品,是八十年代美國學院裏的產物,後經麥肯錫諮詢公司採用,成為日益流行的企業戰略分析工具。SWOT包括分析企業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也就是說,SWOT把企業內部外部條件綜合概括一番,進而明確其優劣及發展機會,目的是集中優勢進行商業部署。

必須注意,這是用於制訂企業發展戰略的方法,而企業的目標無外乎是佔有更大市場份額,以賺取更高利潤。雖稱為「戰略」,其實可以很淺近、很功利。然而,一個國家首要國際都市的發展戰略,自然應遠遠超出眼前和功利的內容。此所以採用SWOT分析香港在「十三五」中的定位了無新意,而且不着邊際。

就算分析香港的優勢,首先也要確定和誰比較。是與內地比,與內地一線城市比,還是與周邊國家主要城市比?當人們習慣性地聲稱香港的優勢在於金融,此說不太經得起深究。倘若與內地金融制度比,香港是有優勢的,國際化程度高,法治完備。倘與倫敦和紐約比,香港的優勢又剩多少呢?畢竟當我們討論中國金融前景時,我們說的是人民幣「國際化」,而非「香港化」或「亞洲化」。

港人必須跳出公式化的思考方式,先明確國家需要,再思考香港能為國家做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