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曾幾何時,香港是亞洲四小龍之首,經濟總量佔全國近兩成,風頭一時無兩。可惜時移勢易,今日香港坐困愁城,競爭力每況愈下,別說無法跟新加坡、南韓等亞洲小龍相提並論,甚至連內地城市也不如。

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日前公布二○一五年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香港連續第三年屈居上海之下,排名全國第二,而深圳則亦步亦趨,排名比去年上升一位,取代北京進佔第三位。

香港表面上仍能勉強保住「老二」地位,實際上優勢正逐步消失,特別是面對深圳的強力挑戰,前景更不容樂觀。在針對城市增長潛力的城市成長競爭力排行榜中,香港連續第二年下跌,由去年的第十三位跌至第十五位,而深圳則依然一枝獨秀,高踞榜首。負責調查的機構不諱言,如果不是受匯率影響,今年深圳的生產總值已經超越香港。

這個結果一點也不令人意外。短短時間內,深圳由低端製造業城市,搖身一變成高新產業基地,知名科技企業爭相落戶,以致贏得「中國硅谷」的美譽;反觀香港不思進取,原地踏步,被深圳取而代之是意料中事。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深圳近年在科研方面不惜工本,相關開支佔GDP的比重接近世界先進地區水平,而港府科研投入卻連第三世界國家也不如,試問拿甚麼跟人家競爭?

當然,香港問題千頭萬緒,科技產業落後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可以看到,香港數十年如一日,獨沽地產金融,產業結構愈來愈單調,道路愈走愈狹窄。最不堪的是,香港不但欠缺新的增長點,連原有優勢也保不住。調查顯示,香港在最具特色旅遊城市排名方面,連三十名也不入。有業界人士歸咎本港沒有專責政策局,加上景點老舊,競爭力下跌,對旅客吸引力有限,必須尋找新發展。其實這只是問題的一面,激進組織無事生非,不斷上演趕客鬧劇,才是導致香港旅遊業走下坡的主要原因,不排除政治因素的干擾,尋找新發展談何容易。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周邊城市一心一意謀發展,香港全心全意搞政治,正是競爭力此消彼長的根本原因。君不見近日連版權修訂條例也鬧得滿城風雨,有人甚至在立法會外縱火,簡直是咄咄怪事。今日香港,除了政治還是政治,難怪一事無成,以基建工程為例,延誤超支成為常態,無論廣深港高鐵或是港珠澳大橋,只有香港進度嚴重滯後,香港在與內地城市的競爭中不進反退,豈是無因。

說到底,政治不能當飯吃。早前有機構公布全球宜居城市調查,本港受去年的佔領行動拖累,全球排名由十五位急跌至四十六位,社會紛紛擾擾,永無寧日,不僅市民不勝其煩,投資者也敬而遠之。

禍福無門,惟人自招,香港邊緣化危機日甚一日,繼續深陷政治泥沼,只能由小漁村始,至小漁村終,毀掉香港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