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局議員杜葉錫恩高壽逝世了,無不令她的友人、敵人嘆息!原因在於她的確是一位行俠仗義、擇善固執的社會領袖和先鋒。縱使她是英國人,但她對香港社會福利及廉政制度的創立與革新,都要超過不少口惠實至自己而不至於民的政客。

杜葉錫恩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踏上從政之路後,她積極為弱勢社群爭取權益,積極蒐集民意反對殖民地政府的不合理施政,策動教育、醫療和房屋等社會行動,尤其是冒着生命危險,蒐集官員及警員貪污罪證,促使殖民地政府正視貪污問題,最終得到當時港督麥理浩重視,成立廉署。自此,小市民、小商販終於可以告別從上到下方式運作的結構性貪腐社會。

不少泛民人士批評杜葉錫恩在九十年代開始政治立場轉為親中,這可見於英國派彭定康來港搞政制民主化後,她便認定其背後有陰謀,因此反而認同中方想法。面對這些質疑,杜葉錫恩曾回應說:「民主,不是你叫自己做民主派就是民主的。民主其實是從心裏發出,從心裏去追求的。」這句說話,尤其值得真正為香港好、希望為香港謀福祉的有心人去領悟和學習。

據透露,慕光英文書院應該是杜葉錫恩最放不下的「兒子」。曾在英國擔任教師的她,來到香港看到貧窮小朋友沒有機會讀書,於是在一九五四年與杜學魁等一起創辦慕光。從使用英軍棄置的大型帳篷當作校舍開始,到七二年終於獲得政府提供現在位於觀塘的正式校舍,開辦至今六十一年。由於個別管理層管理不善,未有及時為慕光轉為津貼中學,令其財政非常困難,杜葉錫恩因而需要多次拍賣私產作籌募經費用途。以杜葉錫恩對香港的傑出貢獻,猶如德蘭修女,特區政府尤其是教育局應該盡快協助慕光轉為津貼中學,以使杜葉錫恩的偉大愛港愛民情操得以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