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區選多位「傘兵」當選,是出乎許多人意料的異象,尤其在某些選區,傘兵扳倒長久盤據區內的資深建制派議員,這情勢未必是有強大民意支撐,從中反映的是,選民對建制背景議員失望,希望有新面孔帶來轉變。參選傘兵有個共同策略,就是不張揚其傘兵身份,所以有的選民亦未必知道自己投下一票的新面孔是傘兵。

參選不敢張揚傘兵身份,顯見不欲刺激起市民對佔領行動的厭惡,亦反映在傘兵自己心目中,佔領行動是過不是功,選舉戰中擺不上枱面,是一筆政治負資產。僅此一例,尚不足視為傘兵對佔領之亂有徹底的揚棄,隱而不揚不過是策略上暫時隱忍,若遇適合時機難免重燃。

與傘兵候選人同樣取態的是其建制派對手,選戰中絕口不提佔領之惡,背後考慮是恐防刺激支持佔領的選情,助對方催票。建制派直到選舉敗陣才總結出應打佔領批判牌,但吃後悔藥已晚。策略之錯,錯在對黃傘支持度研判失準,採取了錯誤對策。

政改被否決後,香港民主進程停滯不前,各黨派卻極少提這樁事件,這本是泛民的過失累及全港,不欲聲揚可以理解,但建制派投票甩轆,以致不敢聲討泛民,令推翻「袋住先」政改似乎非但無過反而有功。如今,反政制勢力借助建制的亂陣得以壯大,政改過失變成建制派的政治負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