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前總理朱鎔基當年出訪美國時,既現實又幽默地對美國人說,此行是要給美國人「消消氣」。法律尚且不外乎人情,搞政治更要深通人情,若然不諳此道,很容易會處處碰壁。

北京負責香港事務的官員,就是未做到人情練達的地步,所以總是做不出好文章來。去年處理佔領運動時他們堅持強硬,到了後佔中時期卻不懂適時放軟,收放無度,鐵板一塊,到頭來只是害苦了本地的親建制者。

在今次區議會選舉中,建制派投入金山銀海的資源,滿以為可以大勝一場,將泛民主派的激進者殺個落花流水。結果恰恰相反,不少支持本土力量的參選者成績斐然。

這類議員很多年紀甚輕,人脈也不會太廣,要在地區事務中幫助市民排難解憂,論經驗、論成效,或許都及不上部分較成熟的建制派候選人。但很多市民都不管這些,他們甚至可能認為,就算這些年輕的「傘兵」當選後,工作效果不如較有經驗的建制中人,他們也一樣要Vote them in,用選票去表達對北京和香港政府處理方式的不滿。而這正是市民早前積下怨氣未消的後果,情況若解決不了,到下一屆立法會選舉,建制派所受的教訓可能會更大。

雨傘運動後,筆者已提議,中央對在港反對派應適當放鬆,例如可以主動歡迎佔中小將黃之鋒、周永康等人回鄉。你叫他們回去,他們也未必一定這樣做,但只要中央能釋出少許善意,部分反對者就會把氣消了一大截,中港關係才不會愈弄愈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