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雖為國際性城市,但環保署推動環保及處理垃圾的效果一直成疑,令人失望。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多次賣廣告推動減少廚餘,又說實施膠袋徵稅成效不錯等,可惜,原來有關數字是堆砌出來的假象,謊話連篇。

審計署公布最新一期審計報告,揭發環保署種種失職、錯漏。例如環保署嚴重計錯固體廢物產生量及回收率,其中計算全港極力推廣的膠袋徵稅之成效更非常離譜。二○一二年,零售商申報用了五千九百五十萬個膠袋,但在堆填區調查推算,當年竟堆了一點五六億個,相差近三倍。除此之外,環保署大力推廣減少廚餘,甚至零廚餘計劃,並說九龍灣廚餘試驗處理設施每日可接收最多四公噸廚餘,但審計署報告揭發,原來他們平均每日只有零點八九公噸廚餘,作大逾四倍。

此外,署方竟將環保進口廢料一併計入都市廢物回收,導致回收量被高估,扭曲政策成效。其實,這些進口廢料大部分是無價值及無法重用的,即環保業界口中的洋垃圾。這些洋垃圾越洋過海,經合法途徑進入本港,並直接「移民」成為本地垃圾,被送往堆填區,而整個過程中,送洋垃圾過來的公司卻無被徵稅。

筆者看畢報告不禁質疑,如環保署不堵塞現有的漏洞及不嚴打誇大情況,香港無論興建多少個焚化爐或堆填區,也無法解決堆填區飽和問題。因為香港除了要應付本地的固體廢物,還要免費幫不同國家處理固體廢物,猶如黑洞無窮無盡。政府必須盡快停止洋垃圾「攻港」,同時應將現實情況告訴大眾,以評估現時措施的真正成效,從而選擇調整或繼續採用。這才是環保署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