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多年拉布後,創新及科技局撥款終於在立法會通過。日前遇到在香港從事科研工作的內地友人,藉此機會,與其對創科局的成立進行了一番討教。

內地人才佔香港科研主導。在香港科技大學從事科研工作的友人指出,大部分本地人在學士畢業後選擇進入職場,港大、中大、理大等多家本地大學的畢業生調查數據均顯示,八成以上學士學生畢業後選擇進入職場。港人對研究生及博士學位的興趣普遍較低,但因科研工作及教育對學歷要求較高,導致從事科研相關領域的工作以內地人或外國人為主導,友人所在的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的內地員工比例,更佔了該研究院總員工近三分之二!非本地人才的流動性較大,並不利於產業長期穩定發展。

香港科技生態環境實際情況尚可,創科局功能仍不清晰。問及友人對香港科技產業的看法,儘管落後於其他地區,但他認為目前香港的科技產業發展情況並不如外界所說的差強人意,政府及企業提供的研發經費支持充裕,與外界的學術科研交流同樣充分,科研人員壓力不大,待遇也說得過去,整體來說,對於科技研究從業員來說,香港可算是個理想的工作目的地。他表示,成立科技局肯定是一件好的事情,因為「局比署大」,但實際上,創科局作為政府部門且不參與直接產業投資,在缺乏本地相關人才、本地市場空間有限及產業結構過度單一化的現有環境下,創科局能夠發揮的功能和作用仍然未知,但估計相當有限。

整體來說,導致香港科技創新行業落後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原因,與政府成立創科局與否無關,「大疆」在沒有創科局的環境下仍大獲成功,數碼港在財政司法團下成立並主導卻發展不盡人意。在獲得政府撥款後,如何「適度有為」支持產業發展並吸引更多本地人才就讀並從事相關行業,將是創科局急需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