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經歷拉布等多番延宕,創新及科技局昨日終於正式掛牌,然而,發展創新科技千頭萬緒,說易行難,絕非成立一個政策局就可以見效,創科局能否有所作為,協助香港經濟轉型,只能拭目以待。

新官上任三把火,獲委任為創科局首位局長的楊偉雄躊躇滿志,宣稱任內有九大優先工作重點,包括推動與世界級科研機構合作的機會、把握再工業化及物聯網契機推動智能生產、鼓勵私營企業及風險投資基金投資創新產業,促進各政策局發展智慧城市及將香港建成連通的WiFi城市等。他更揚言,未來將配合國家十三五規劃,成為本地、內地及國際創科產業的超級聯繫人。

高官描繪的藍圖無疑動人,問題是先生之志大矣,先生能力如何?別的不說,單說港府科研投入嚴重不足,早已備受詬病。香港科研投入僅佔GDP不足百分之一,不僅在亞洲四小龍中叨陪末席,甚至連毗鄰的深圳亦遠遠不及。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亞洲四小龍在創科產業方面各擅勝場,自不待言,深圳近年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科技產業對當地經濟產值的貢獻超過半壁江山,早將香港遠遠拋在後頭。高官大言炎炎,說要成為本地、內地及國際創科產業的超級聯繫人,正如早前聲稱要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帶路」作用,顯然是不自量力,貽笑大方。

如果說創新科技是廿一世紀推動經濟的引擎,那麼人才肯定是引擎的燃油。香港不是沒有科研人才,他們在艱困的環境下成長,取得不少成果,可惜整體社會環境不利高新企業,以致英雄無用武之地,不少人被迫蟬過別枝,另謀出路。幾年前有科大研究生成功研發一款新型無人機,準備成立公司大展拳腳,惟礙於經營成本過高等問題,最終棄港北上,在深圳落戶,如今年銷售額已達數億美元。牆內開花牆外香,由於港府坐而論道,本地高校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這是創科局必須解決的問題。

火車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發展創新科技,推動經濟轉型,不能光靠漂亮的口號。大家可以看到,由董建華時代的這個港那個中心,到曾蔭權時代的六大優勢產業,再到現屆政府的做多做闊,口號不可謂不響亮,理想不可謂不遠大,但現實卻是,香港至今依然獨沽地產金融,產業結構愈來愈單調,道路愈走愈窄,創科局的成立能否扭轉此一局面,目前言之尚早。

最令人擔心的是,即使港府有發展創新科技的決心,在泛政治化的社會環境下,恐怕也是舉步維艱。君不見,政客為反對而反對,為拉布而拉布,創科局幾乎難產,正是香港耽於內鬥內耗的縮影,一心一意謀發展,很可能只是港府的一廂情願。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在創新科技的競爭路上,香港已經落後太多,再不急起直追,收復失地,等待着香港的只有不斷沉淪、不斷邊緣化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