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保育不善,文物徑竟處處垃圾!本港珍貴的文化古蹟吸引市民和遊客參觀,惟近日中西區的孫中山史蹟徑,被揭紀念牌遭垃圾及雜物遮蓋,部分更與垃圾收集點為鄰,大殺風景。而新界屏山文物徑及龍躍頭文物徑,亦有路牌損毀和指示不足的問題。有遊客不滿文物徑配套不足,令本來分岔路眾多的路線更難走,而部分文物亦缺乏足夠展示資料,令人一頭霧水。文 / 圖:專案組

孫中山史蹟徑:在孫中山史蹟徑,楊衢雲名牌與多輛回收鐵籠車為鄰,牆壁更畫滿塗鴉。

位於歌賦街的景點鄰近食肆,展板常被紙箱、雜物及一袋袋垃圾遮蓋。

屏山文物徑:屏山文物徑部分路牌,明顯損毀不堪。

有遊客指屏山文物徑的指示不足,難以尋找景點。

龍躍頭文物徑:龍躍頭文物徑以展示新界傳統圍村及宗族生活為主。

龍躍頭文物徑部分景點難以察覺,例如終點站的小坑村。

於九六年設立的孫中山史蹟徑,是一條位於中西區的步行徑,以香港大學為起點,德己立街為終點,全程設十五個景點,每個景點均紀念孫中山生前在港活動事迹,惟景點近期被揭堆滿垃圾和噴滿塗鴉。

楊衢雲名牌被移後巷

記者早前到該史蹟徑視察,發現不少景點潛在衞生問題。其中位於歌賦街及荷李活道的兩個景點,由於分別鄰近一間露天食肆及食環署的回收箱,展板常被紙箱、雜物及一袋袋垃圾遮蓋,記者走過亦難以發現,要再三核對地圖才找到。

其中一個最具規模的景點是位於上環的百子里公園,是昔日孫中山及其革命友人成立輔仁文社之地。旁邊的一條後巷,更擺放了被孫中山形容為「民國基礎,乃公之骨;民國犧牲,乃公之血」的香港興中會首屆會長楊衢雲的名牌。該名牌原本放置在結志街,但及後被移到後巷,現時更與一輛輛回收鐵籠車為鄰,背後牆壁更畫滿塗鴉,甚不美觀。而這些鐵籠車更多到放在百子里公園門口外,遊人須繞路而行。

另外,位於新界區的屏山文物徑及龍躍頭文物徑,以展示新界傳統圍村及宗族生活為主。兩條文物徑均約有十多個景點,但由於分岔路眾多,加上指示路牌殘舊及不足,連記者也多次走錯路。

記者發現屏山文物徑部分指示牌損毀不堪,在一座廟宇內,一名來港交流的希臘大學生Phanos直言,因路牌指示不清,要找對路去齊景點「pretty hard(頗困難)」,即使有一位本地同學同行,亦常走錯路。他又指對本港文物相當感興趣,無奈因介紹文物的資料有限,常令他感到一頭霧水。

未應用科技介紹史料

類似情況亦出現在龍躍頭文物徑,部分「景點」就算到達後亦難以察覺,例如終點站的小坑村,現場只餘下一堆現代村屋及一個休憩處,記者要向當地村民詢問後,才知道該處大部分古建築已改建,僅餘一座小廟宇,但無路牌標示。

帶領學生到該處參觀的李老師表示,不少文物充滿歷史故事及特色,但展示資料略嫌不足,應參考一些外國做法,如利用QR Code或其他科技,一方面豐富資訊,另一方面可令展覽更有趣,吸引學生深入了解。

「政府保育唔單止做得唔夠,而且好差。」立法會議員黃國健指曾目睹有關情況,批評當局未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無指示前線人員巡查,任由垃圾、雜物阻礙展板:「整呢啲說明係想畀人睇,依家搞成咁係違背當初設立嘅初衷。」他直言事件損害本港形象,促當局配合食環署加強清潔以改善。

就多條文物徑的問題,食環署稱一直關注有關地點有人非法棄置垃圾及有店舖阻街的問題,不時派員巡查執法,署方亦已遷移荷李活道展示板旁的廢物回收箱,以便公眾閱讀。古物古蹟辦事處則指,已在屏山和龍躍頭文物徑沿途設置多個固定路牌及方向指示牌,指示遊客前往文物徑,並定期派員巡視說明牌和指示牌等,如見損毀便予更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