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望子成龍,對子女培育愈來愈緊張,大家都希望子女能贏在起跑線,不惜大灑金錢催谷子女學習各項技能,更希望爭入傳統名校。

最近,某直資名校舉行中一入學簡介會,下學年將有九十個中一學額供非附屬小學的學生申請,吸引逾千家長到場。該校校長指出,面試的學生毋須參加面試班,因為學校的提問非面試班所能操練,問題是從日常生活的常識中考驗學生的思考及分析能力。其中去年面試的題目「如何沖阿華田?為甚麼會溶?」正好反映知識並非背誦便能學會,而是透過日常生活、靈活思考而隨時接觸到的。

這條題目聽上去顯淺得很,成年人當然知道用熱水便可沖出一杯阿華田,其實沖阿華田涉及溶質加溶劑變成溶液的概念,屬中學物理科內容,若小六學生能答出沖阿華田的原理,就連大學教授都認為有關學生的科學水平不錯,甚至已超出學生知識範圍。

若希望子女成功,筆者認為最重要還是讓子女多體驗日常生活,不要過分依賴父母、長輩或工人,否則面對這類簡單的生活問題時,他們或許連如何沖阿華田也不懂回答,甚至會回答是工人代勞之類。這類答案並非誇張,不少老師也曾反映,許多學生被過分照顧,連自理能力也缺乏,甚至有名校的中一學生不懂得手執筷子吃飯,開學初期只懂以匙羹吃飯。現時政府及許多非牟利團體均有舉辦多元化活動,培訓及提升學生的自理能力,如去年百仁基金舉辦的百仁之友活動,參加學生須煮飯給其他團友吃,亦要一起完成團體活動,既體驗團體精神,也學會如何照顧自己和別人。實踐生活,相信是對孩子最好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