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十八年,朝廷和反對派在政改、雙普選問題上談談打打、打打談談,從來沒有中斷聯繫,沒有「老死不相往來」。每逢政改方案要推出,朝廷更是會派各路人馬和反對派各山頭、團體、個人了解情況、摸底、試探,看看他們有甚麼反應,也會「聽取他們的意見」。除了這些「私下接觸」之外,對外公開的「溝通交流」、「座談會議」也不知舉行過多少次。

這些私底下或公開的「溝通交流」多是「火力偵察」,如果雙方的立場、主張能夠接近,那就可以大鑼大鼓的舉行磋商,像一○年那次,以民主黨為首的反對派議員走進朝廷駐港機構,和有關大員閉門談判,最後雙方「達成共識」,令政改方案在立法會「順利通過」。

如果雙方的立場、觀點相差太遠,私下的溝通交流也不能「各自退讓」,那就不會有「磋商談判」,雙方就會在公開場合不斷炮轟,互相指摘,宣示強硬立場,最終政改泡湯。

能不能讓對方立場軟化、調整策略,不是在私下和公開互相指摘、批判能做到的,雙方都會在談判桌之外「出招」。○五年那次,反對派組織了多次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活動;一○年那次,組織了「五區公投」;一五年這次,組織了「佔中」。反對派的這些場外「出招」都是在向朝廷打民意戰,施加壓力,增加自己溝通交流的本錢。

對此,朝廷有自己的評估,讓步還是不讓步,有多重複雜因素考慮,出發點是怎麼做對大局有利,此非簡單的是否讓步或更加強硬之問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