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一向都是小市民的願望,而市民能否安居樂業,在在影響社會穩定。前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早前發表研究報告,建議將來新公屋可租可買或先租後買,令不少中低收入市民可以置業。如果成事,香港有望達到如新加坡般「人人有層樓」,相信亦可緩和社會矛盾。

基金建議是容許新建公屋選擇可租可買或先租後買,上車價格可達市價一半,加上銀行九成按揭,最低十至二十萬元便可上車。此舉可增加港人自置物業率,期望達到八成。業主購入物業後若想賣出,新補地價金額會鎖定在入住時的水平。

房屋永遠都是社會爭議議題,有樓者希望樓市向上,令資產增值;未上車者則希望樓市在其負擔能力之內,才有望上車。政府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實在是煞費思量。如果政府的目標是希望穩定社會,又不希望像新加坡般過度介入市場,基金的建議不失為一個良好選項。

合資格購買公屋者收入不高,由政府補貼入住公屋,社會反響相對不大。當年政府推出租者置其屋失敗而回,除了因為樓市下跌,亦因思慮不周,若是整幢樓宇全部單位賣出,就不會出現部分單位是租、部分是買的管理問題。政府不如考慮將所有單位賣出,解決半租半賣的問題,即將所有公屋變成低檔次居屋,亦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