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態組報道】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工程展開後所採用新隧道鑽挖技術,部分段落需深入水底六十米作業,消防處為應對一旦發生的意外,引入潛水人員新救援技術,但深海訓練地點捨香港轉在菲律賓,遭質疑「水清訓練點能夠喺水濁環境搶救」兼浪費公帑。消防處承認已開展二十八名潛水員赴菲受訓,但否認浪費公帑,強調是因香港水域深度不足且水下能見度差,但當局無交代訓練開支總額。學者質疑外地受訓的必要性,要求交代開支,讓公眾判斷是否用得其所。

消防處有設立潛水基地訓練潛水人員。(資料圖片)

消防處安排潛水人員赴菲受訓,遭質疑浪費公帑。(資料圖片)

工程用新技術鑽挖海床,為防海水滲入隧道,鑽挖機前端需加壓以抗衡水中壓力,最高加壓相當約六倍大氣壓力,工程人員需按需要配以「混合氣及飽和潛水模式」在加壓環境工作,因該模式首次在港使用,消防處正提供新訓練以增潛水隊救援能力。有前線人員向本報透露,有關訓練需由承建商的潛水專家教授,其中部分訓練需到菲律賓上課,質疑浪費公帑。

學者指港有合適水域

路政署發言人指規劃工程時已聯絡消防處,為相關緊急救援安排作準備,消防處會成立專責拯救隊,以便在施工期間擔任拯救任務,署方有按消防處要求預留款項予對方安排特別救援訓練,並透過署方的工程合約,要求承建商為消防提供特別救援器材及使用訓練;器材、訓練的技術要求及細節則由消防處訂定。

消防處發言人稱,相關部門在該工程計劃初期,已共同擬訂緊急救援服務方案,訓練內容涵蓋在高壓環境下的工作模式、減壓程序、傷病者處理方法及如何使用特殊拯救裝備「水下閉路式循環呼吸器」等。該呼吸器課程分為基礎及深海訓練兩部分,其中深海訓練包括轉換呼吸氣體、危機處理及減壓程序等實務練習,需在水深逾六十米水域進行。不過,該項說法被消防人員投訴用不得其所,因為在水清海域訓練出來的技巧,能否在淤泥渾濁的海底發揮順利,豈非變得不切實際的訓練。

發言人稱,深海混合氣潛水十分困難及具有高風險,訓練必須在能見度佳的水域進行,讓潛水教練可全程監察及評估學員表現及照顧其安全,香港水域深度不足,且一般水下能見度差,教練難有效照顧學員,訓練遂不能完全在本港進行,訓練單位於是建議在菲受訓,因當地水域足夠深且及能見度良好,亦有完備緊急醫療配套及鄰近香港,部門遂接納建議,安排二十八名現役潛水員參與。截至九月上旬已有八人完成訓練,整個訓練則料下月初完成。

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指出,消防安排人員接受進階潛水訓練實屬必須,但一旦發生嚴重水底意外,水域能見度必差,雖不排除消防處是想先讓人員在澄清海面掌握技術,然而香港水域廣闊、小島眾多,理應有足夠清而深的水域適合相關訓練,質疑在菲受訓必要性。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