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本應一衣帶水,歷史上,兩國一直有頻密的來往。兩國文化相近,政經合作緊密。然而,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後,對華實行多次侵略,兩國之間儼然產生一條大裂縫。二戰過後,兩國之間,可謂波譎雲詭,關係「乍暖還寒,最難將息」。本來,以中日為首的東亞諸國如能緊密合作,就能建構出堪比歐盟的不可估量的巨大經濟體,但偏偏中日因為種種歷史遺緒,未能同心同德,箇中緣由為何?本周《精通通識》為大家詳釋通識科單元三:現代中國的概念詞「中日關係」,拆解迷局。

顧問老師:
通識研究協會
主席馬震寧

「中日關係」的定義是:中日兩國的雙邊關係,近年雙方關係卻有惡化趨向。日本政府與社會有右傾化趨勢,近年多位首相對華態度不友善,他們在處理釣魚台爭議、參拜靖國神社等事件皆趨向強硬,中國和平發展帶來的國力提升,亦引來有關中國威脅論的爭議。這些爭議影響了經貿關係的發展,甚至激起兩國爆發大規模民間示威活動。

近年引致中日關係急速下降的導火線之一,釣魚島,爭議到底有何意義?其實,釣魚島並非只關乎國威問題。從戰略考量,釣魚島列嶼是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關鍵部分之一,北接琉球,南鄰台灣,是中國海軍進出太平洋的門戶。從經濟資源上考量,釣魚島附近的海域魚獲豐富,且海底資源可能蘊藏豐富天然氣和石油。

目前,中國是日本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如果中日的合作能進一步加強,屆時東亞的實力將震懾全球。十多年來,中日保持高層交往和接觸,貿易額增長迅猛,雙方建立了外交、科技、訊息、財政、人力資源、環保、物流、經貿、文化、衞生、央行、海關、知識產權、旅遊、地震等十五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在攜手應付金融危機、共同維護東北亞和平與穩定等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不斷加強協調,有力地推動中日合作。

按此趨勢發展下去,東亞在中日兩國為首帶領下,必會創造出堪比歐盟地區的經濟共同體,或許有人不想東亞通力合作,中日之間近年才會鬧出如此多矛盾。用批判性思維認真考慮下,中日合作才是最有利於雙方的舉措,而非為了一時之氣和短淺之利,葬送好局。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