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莘學子面對考試、升學等問題,當成績未如理想又受到父母責罰,可會形成焦慮。有調查指,有近百分之二十八的受訪小學生受焦慮困擾,並達到需要向專業人士求助的程度,而學生的焦慮程度與家人的關係有最大關連。調查又顯示,學業成績是學生最大的壓力來源。

阿冰(化名,左)因過度擔心功課及成績進度而選擇逃學。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今年一至三月期間,訪問逾一千名來自十二間學校的小四至小六學生,結果顯示,有近百分之二十八受訪小學生受焦慮困擾,需要向醫生、心理治療師或社工等專業人士求助;學生的焦慮程度與家人的關係有最大關連,愈常感受到來自家庭的壓力,學生焦慮水平愈高,其次是與老師及同學的人際關係。

調查又指,近兩成三學生認為學業成績是主要壓力來源,其次兩成一為父母責罵或處罰,一成八是因為選擇中學及升中適應和玩樂的時間太少。服務處臨床心理學家郭韡韡解釋,有壓力不等於有焦慮困擾,但當未能抵抗壓力就會形成焦慮,有可能出現情緒狀態反覆、出現頭痛及肚痛等徵狀。

阿冰因功課成績逃學

就讀中一的阿冰(化名)在小四時,因功課成績跟不上,英文科尤甚,亦擔心升中問題,及後又要應付補課,令她擔驚受怕,不願意上課,一星期有三至四日逃學。有一次因濕疹發作請病假,沒有交功課,老師大罵「你啲功課係咪燒咗呀?」更令她感到受侮辱。

女兒就讀小五的張太表示,學校注重功課學習,女兒小一成績一般,未能完全「跟得上」,遭同學冷落及嘲笑成績差,女兒一度不想返學,與老師及同學相處亦不開心;張太遂用不同方法多與女兒溝通,例如每晚臨睡前與她談三件最開心的事,冀紓解女兒的情緒及加強其自信心。

機構建議家長應花時間聆聽子女的說話,了解他們的需要;學校方面應留意學童在學校的適應情況,特別是升小一、小四及小六的階段,及盡早辨識學生的情緒問題,轉介社工跟進。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