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在立法會觸礁的創新及科技局撥款申請,前日終於獲得財委會表決通過。對於苦候多年的業界來說,這固然是好消息,然而時間不等人,香港科技產業起步已比周邊地區遲得多,如果當局不增加配套和資源投入,改善重金融輕科研的思維,即使有創科局,也不過是擺設而已。

開設創科局是現屆政府的承諾,可惜受制於反對派議員的拉布,立法會先後花了六十七小時審議,單是財委會就花了三十六小時,蹉跎了三年半才獲得通過,可謂好事多磨。港府表示,創科局將制訂全面政策,支援科技基建及人力發展,促進「官、產、學、研」合作,加速發展創新科技及相關產業,預計本月二十日正式成立。

眾所周知,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的世紀,誰擁有創新科技,誰就能領先世界。港府不是不知道發展創新科技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紙上談兵,從董建華時代的這個港那個中心,到曾蔭權時代的六大優勢產業,再到現屆政府的做多做闊,吹得天花亂墜,到頭來一事無成。創科局會否重蹈覆轍,不能不令人懷疑。事實上,香港發展創新科技坐而論道,已被周邊地區愈拋愈遠。尤其是深圳已由低端製造業基地轉型為高新產業基地,科技巨擘紛紛在此落戶,成為中國的硅谷。科技對當地經濟產值的貢獻達到七成,真正體現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

毫無疑問,發展創新科技最需要的是人才和資金,有人甚至說這是燒銀紙的產業。的確,科研成果並非朝夕可見,沒有長時間和大量資源的付出,不可能有收成。歷屆港府鼠目寸光,錙銖必較,所謂重視創新科技,只是葉公好龍而已。數字最能說明問題,香港每年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只有二十億美元,佔經濟總量不足百分之一,反觀深圳佔逾百分之四,達九十三億美元,幾乎是香港的五倍;新加坡也有五十八億美元,幾近香港的三倍。雖說金錢不是萬能,但發展創新科技無錢萬萬不能,香港落後於人,豈是無因。

正如港大前校長徐立之指出,香港不是沒有條件發展科研,業界深受人才荒困擾,原因是本港產業一面倒向金融業傾斜,學生擔心前途和出路,寧願選讀金融相關學科。科大前校長朱經武更直指港府短視,對科研發展投放資源嚴重不足。統計顯示,香港每一千人之中,僅六點九人願意從事科研,遠比台灣的近二十一人、南韓約十六人、新加坡近十二人及廣東省約八人為少。沒有梧桐樹,怎能吸引鳳凰?港府再不急起直追,大幅提高科研投入,為科研人才提供更多出路,說得再漂亮也是枉然。

羅馬非一朝一夕建成。五十年前的美國硅谷不過是一片農地,鄰近的史丹福大學做開荒牛,鼓勵教授及畢業生走出去創業,加上政府支持,結果硅谷成為聞名世界的科企重鎮。儘管港府有發展創新科技的雄圖大計,但如果坐而論道的施政作風不改,即使成立十個創科局恐怕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