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與台灣決策人馬英九在新加坡的歷史性會面,促成了兩岸領袖六十六年來第一次握手,事件對中華政局的未來發展有極大影響。驟看事件,香港無甚角色,但多年來本港在兩岸關係中一直擔任中介人角色,兩岸深化合作,對本港政治及經濟必有一定衝擊,可惜港府與台灣的合作一直如老鼠拉龜,想要攀上兩岸和風的順風車,實不應只靠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這類非官方組織領軍。

習馬會後,雙方各自闡述會面結果,無論是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及馬英九的言論,都圍繞兩岸進一步深化合作,雖然還沒有合作的細節,但兩岸往來,早已毋須以香港為跳板,未來更可能跳出現有模式,香港角色何在呢?

兩岸吹和風,炎黃子孫當然應該衷心慶賀,但慶賀之外,香港也應為本身定位作更多反思。近年本港競爭力每況愈下,僅餘的優勢之一,便是擔任對內地貿易、資金及專業服務的中介人,香港的相關產業過去多年亦為進入內地經營的海外商業機構提供了不少服務,當然,這個行業也撐起了香港的經濟一角。

有分析認為,兩岸更緊密合作,對香港必有一定影響,但未必是中介人角色不再,反而可能是更多及更廣泛的協作及橋樑角色,然而,香港能否把握有關機遇,則不得而知。

港府與台灣五年多前便成立了經貿對口單位,但「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協進會)與台灣方面的「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的接觸,幾年來卻是慢吞吞、輕飄飄,多年來雖有不少協議,甚至聯席會議簽訂了備忘錄,但到現在都落實無期,個別合作項目更加無影無蹤,令人摸不着頭腦。

說起協進會的工作,該會雖有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擔任榮譽主席,但鬍鬚曾對該會的工作也被批評時冷時熱,如協進會成立初期,他還會率團赴台,或出席聯席會議,近年卻明顯丟淡了,政府高官都如此,怎怪得民間熱心人士有限度投入呢?港台合作若不能改變現狀,只由「熱心人士」掛帥,熱度有限實在毫不奇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